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近十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分析,我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起,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都稳定在60%以上,2010年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为42.56万,其中65%左右在普通学校就读。可以说,从"九五"以来,残疾儿童在校学生中,近六成以上是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数量上说,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但就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康复后的聋儿能顺利地渡过衔接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于聋儿的继续康复学习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成为聋儿康复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康复后的聋儿回归普校随班就读的情况不容乐观,“随班混读”、“随班就坐”者比比皆是。作为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思考:聋儿随班就读在衔接中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才能使随班就读的聋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为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所有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轻度或中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青岛市教育局等6部门日前联合下发了《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  相似文献   

4.
随班就读班级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国栋一、引言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我国现在约有半数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怎样使他们得到应有的特殊教育,同时还要能兼顾正常儿童少年,不降低正常学生受教...  相似文献   

5.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也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随班就读是特殊学生就近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接受义务教育的一种安置形式,它是融合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推行,已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部2010年统计,全国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学生中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就读的占比60%以上。当然,在随班就读推行过程中不可忽视一些问题的存在,如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的适应发展问题,普通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支持问题等。那么,在确保教育双向公平的前提下,随班就读的推行需要怎样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以下简称为“随班就读”)是国家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广州市的“随班就读” 工作方兴未艾。根据1997年统计,全市已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中有5140名在各区、县级市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中有275名在委属初中就读。“随班就读”这一办学形式已成为我市特殊教育的主体。为了了解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的现状,总结我市随班就读工作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市教委中小教处于1998年5、6月组织了对城区部分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专项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昆山市现有45500名小学生,经过摸底调查,全市残疾儿童共有383名,其中,听力语言残疾72名、智力残疾295名、综合残疾16名.这些残疾儿童的就读形式大体分三种情况:60名学生在培智班就读,251名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72名学生在爱心学校就读.全市99.5%以上的残疾儿童入学,乡镇培智班开班率达80%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建档率达100%.在特殊教育的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普通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和认识.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态度消极;家长对孩子的随班就读也普遍心存疑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设想,以促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特殊教育政策与文献,考查了1986年至2011年间我国大陆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分析了安置形式的变化特点.同时指出: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出台是国情所需,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受国际回归主流及全纳教育思想影响,随班就读在保障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方面逐步起到了主体作用.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看,要进一步解决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两种安置形式虽然各有利弊,但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是“普九”评估验收的指标之一。但我们地区的特殊教育在“七五”期间仍是一片萧条的寒冬。为改变残疾儿童少年无学可上的落后状况,91年以来,我们把特教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轨道,克服困难,加强领导,积极开创特殊教育的春天,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全地区已创办特教学校10所,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24个,视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167处,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256个点。据96年底统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59.8%,取…  相似文献   

11.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让他们就近在普通学校入学,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体系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重要方略。为了探究此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基于中国残联对我国6~17岁残疾儿童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比例随学段升高而逐级锐减;影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重要因素包括其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特征指标;残疾儿童的网络信息能力、家庭文教年支出、所在生活地区、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也显著影响其随班就读;社会保障因素以及康复对于随班就读影响作用显著:社区的法律知识宣传和领取残疾证亦影响随班就读。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促进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研究》2009,(7):86-86
近年来,青岛市特殊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其中,省级规范化学校3所,市级规范化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188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924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并培养出姜馨田、吴春苗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杜木桥乡聋童随班就读前期工作的调查报告北京第二聋校叶立言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杜木桥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就读”的项目乡之一。按该项目执行计划安排,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彭霞光老师和北京市...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盲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调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彭霞光1994年8月中旬,我们一行三人受国家教委的委派,针对宁夏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学校教育情况、9月份随班就读的招生前准备工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  相似文献   

16.
隆林县采取特殊办法办特教莫宝琪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1992年以来,全县办起了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一个普通小学附设的弱智班,七十三个弱智随班就该班,二个盲童随班就读班,二个低视儿童随班就读班和二个聋童随班就读班,学龄残...  相似文献   

17.
每所学校都邀请一位特教专家和一位医学专家共同坐阵,通过观课、听汇报、互动研讨等方式,帮助每一所随班就读学校针对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研讨适合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方法,让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都能有效发展。随班就读作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一种实践模式,正逐步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当普通学校敞开大门接纳特殊学生时,一些困惑也接踵而至。普通学校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需要。它既符合国情,是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国际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七五”中期至“八五”期间,北京市在开展盲、低视力、聋和重听以及轻度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验。这次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贯彻北京市特殊教育“九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巩固、发展、完善、提高”一方针,使北京市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普通师范学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试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近年来特殊教育在我国有了迅速发展。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现在我国约有半数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了使他们在普通班得到特殊的教育,对教师就提出了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七名康复后进入普小随班就读的聋儿追踪随访六年,并与条件相当的六名正常儿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经盲法评定、统计分析后得知,随班就读聋儿与正常儿的普小毕业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聋儿随班就读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