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自1923年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百年办刊历程经“三停三复”。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第二次复刊的产物。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把宣传抗日政策、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在指导青年运动、鼓舞青年斗志、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始终围绕青年关切话题展开讨论,将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真正“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出于宣传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目标和为国民革命运动造势的需要,党、团中央于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恽代英等青年“意见领袖”把办刊理念与落实党的宣传战略相统一,紧扣时代脉搏,并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要素“把关”,靠动真情、讲真话、道真理形成刊物目标性和指向性突出的特色,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引领大批青年投身国民革命洪流中并扩大了党的声望.  相似文献   

3.
许加彪  赵悦言 《传媒》2021,(14):91-9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抗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抗战社会动员,形成"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宣传态势.中共中央以延安《解放日报》指导全党工作,充分发挥了抗战社会动员的功效,形成了以笔为刀的革命传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赓续党报红色基因,有利于党的舆论信息的传播和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众日报》的创刊,其意义非常重大。它当时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了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向全省人民公开发行的一张党报。可说《大众日报》的创刊,是山东报业的新开端、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扬子石化公司两万余名职工中,7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了使报纸宣传更好地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扬子报》从今年8月份起,每月增加一期《扬子报青年专刊》。《青年专刊》报道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宣传团员及其他青年中的先进事迹,反映青年职工的呼声和要求,为青年职工提供一块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  相似文献   

6.
《老百姓》作为《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办报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副刊,始终坚持"为人民"的办报宗旨,采用多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主张.时事童谣作为宣传抗战和保持抗战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民众动员的最好载体之一,"运用群众形式反映群众内容",体现了刊物思想动员的高度自觉,践行了"群众性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国有几十种青年刊物。我认为,半月刊《辽宁青年》是其中办得较好的一种。《辽宁青年》是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办的。多年来,这个刊物始终坚持“跟党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办刊指导方针,积极向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四有”的教育;努力宣传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央苏区,不断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积极宣传造势。首先,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陋行径;其次,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再次,广泛宣传报道中华民族日益高涨的抗日浪潮;最后,及时向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红色中华》的这些举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抗战动员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上演了一场“伟大预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前期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翼欣 《档案》2014,(10):43-45
《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创办于上海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刊物。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抗战》三日刊以唤起民众觉醒、拯救民族危亡作为立意,动员民众,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筑,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平  李文邦 《出版科学》2014,(2):101-104
编辑报刊是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主编《湘江评论》是毛泽东编辑实践的开端。《湘江评论》受五四运动的感召应时而生,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宣传了革命精神,具有思想进步、语言通俗、形式美观等特点,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影响深远。编辑《湘江评论》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走向成熟与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11.
王荣 《青年记者》2007,(13):29-29
对《青年记者》的感觉: 每每看到《青年记者》,只觉一股新凤扑面而来:《青年记者》的“脸”——封面设计极富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封面主题图示大胆泼辣,寓意深刻,整个期刊的视觉形象包装和选题策划设计也比较犀利前卫,每期的专题抓得也很好,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青年记者》“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也非常新锐。  相似文献   

12.
“青年生活”,是《新华日报》三大著名专刊之一。它象知心朋友,恳挚坦诚地和青年们谈思想,谈生活,谈工作,帮助青年们排忧释烦;它象可信赖的师长,循循善诱地向青年们灌输革命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引导青年们走向光明的人生。它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影响、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人。  相似文献   

13.
刘菁 《东南传播》2016,(9):134-137
抗日战争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性抗争事件,战争给这一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加上了规范和制约。在这一伟大时期,作为地位特殊又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新华日报》,承担了抗战舆论动员的使命,为抗战胜利这一宏伟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抗战中的腐败问题凸出,积弊重重,亟待加以规范和纠正。本文以反对腐败这个主题为基准点,采用宏观概述与点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并佐之以统计图表,较为详细地分析《新华日报》抗战反腐宣传特点、价值及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系列揭露日军侵华、引导民众抵御外侮的宣传议题,唱响民族抗战的舆论主调,成为东北抗日舆论动员的先锋阵地,在抗战新闻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王林  佟健 《军事记者》2006,(10):61-6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使党的舆论宣传适应抗战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正式创刊《解放日报》(以下简称《解放日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和影响最大的党报。其影响力的重要支柱之一便是诸多新闻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和“灵魂”,这些新闻评论在战时舆论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战期间我党开展舆论宣传和斗争活动的重要武器,其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努力增强各项政策、主张的舆论影响。《解放日报》由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日常社务工作由编委会负责…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抗战初中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响应政府号召,动员工厂、学校以及广大难民向内迁移。在内迁动员中,两家报纸所生成的难民动员文本,分别将难民自身和党国/政府作为其主要受惠对象,体现了不同的主体性策略:《新华日报》着眼于难民个体和群体,注重为其遭遇解困,体现了一贯的团结普通民众抗战的立场;《中央日报》基于党国号令,劝诫、批评难民以及各种受动主体的行为,呈现了内迁过程中的复杂面相,也表征了其应时应势的动员策略与技巧上的诸种缺憾。  相似文献   

17.
李磊 《中国编辑》2006,(5):61-64
萧也牧(1918~1970),浙江吴兴人。原名吴承淦,后改名吴小武,笔名萧也牧。1937年春中学毕业后,到上海一家机电制造厂当工人。1938年1月,赴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斗争,先在晋察冀边区行署办的救国报社工作,后在五台地委编辑《前卫报》,并担任“铁血剧社”演员、宣传队干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张家口编《工人报》。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青年教材。1953年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从事编辑工作,并担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分管传记文学组。1954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宣传党的优秀传统、教育青年一代的指示精神,萧也牧同张羽、黄伊同志一起创办了《红旗飘飘》丛刊,并为创刊号写了《编者的话》。《红旗飘飘》出版十多集,发表了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写的革命回忆录,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萧也牧从事编辑工作约三十年,参与编辑了“伟大的祖国”小丛书、“时事丛书”、《红旗谱》、《太阳从东方升起》、《白洋淀纪事》等著名作品,为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湘江评论》、《新湖南》和《新时代》三种进步刊物是毛泽东早期编辑实践的代表作品。青年毛泽东的报刊编辑活动与其他形式的革命活动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丰富的编辑宴践中逐步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始终关注青年问题,为引领国统区青年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引领青年的主题内容方面,聚焦于教育引导理想与信念、组织凝聚共识与行动、服务关爱工作与生活。在引领青年的叙事特点方面,探索了进步灯塔与战斗号角的叙事手法以及集中刊发加日常报道的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桂发行,不仅发挥了宣传中共抗战方针、鼓舞抗战士气的媒体功能,而且发挥了指导中共地方党部工作的组织功能,以及联系和影响新桂系共同抗日的统战功能,对指导和推动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