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通讯、消息写作,细节的不可或缺,大概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稿件的生动、形象、传神,决然离不开细节描写。有人甚至把细节称作新闻稿件中的“小精灵”。有些新闻的题材很重要,表述也很清楚,满准确,甚至不乏新鲜的思想和见解,可就是不感人,不抓人,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症结何在呢?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细节。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是客观事实的再现,一点一滴,一枝一叶都不能编造,细节材料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采访获取。许多稿件之所以缺乏细节描写,与作者在写作中不善于筛选运用典型细节固然有很大关系,但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采访中没有在寻找挖掘细节材料上下功夫。采访中,弄清五个W往往  相似文献   

2.
金宇 《新闻世界》2013,(7):18-19
【摘要】记者是新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闻现场“透露”的信息可能杂乱无章,而记者要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其中细节至关重要。对于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而言,通过细节描写,让新闻内容丰富且有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3.
《找个烟头不容易》(载华北石油报2002.9.25)这篇新闻,在某些人看来,或许从标题到内文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称许。但是,我恰恰喜欢它从“寻常”中显得“非常”的写作特点。首先,它能巧选角度。反映安全生产的稿件,诸如采  相似文献   

4.
一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标题就像是“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新闻作品的标题恰恰能起到眉目传情的作用。一则好标题,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新闻的特定内涵,还能产生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效果。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是作者和编者“内功”的外部体现。依我拙见,这种“内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文章决定标题。任何标题都必须准确概括内容,而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编辑处理稿件通常是政题见报的居多数,应力戒题不对文。尤  相似文献   

5.
新闻主要是传递信息。就一篇新闻作品而言,它是由一个个“信息细胞”构成的,这一个个“信息细胞”,组成了整个稿件的信息总体,就是说信息中有信息。我们现在提倡扩大或增加整个报纸、整个版面的信息量,同时也应该提倡扩大或增加每篇稿件的信息量。衡量一篇稿件“空”与“不空”。实际上标准就是看信息量大小和多少。增加每篇稿件信  相似文献   

6.
一个月来,我们收到函授学员陈讲峰写来的十多篇稿件,一一拜读后,觉得他很热爱新闻写作,写作态度严肃,采写的稿件也大都经过调查研究,能抓住问题,且叙述流畅,语言朴实,说明他在新闻采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结合他的稿件,就初学写作者常见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一、要把话说明白新闻稿件终究是发表出来给人看的,因此,一定要把你要传播的新闻事实说得明明白白,这是对稿件的起码要求。然而,有的作者恰恰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以为自己明白的,读者就一定明白。比如小陈在《武警秦皇岛市支队着眼“处突”练硬功》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我们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从1980年开播以后,一直致力于摸索一条办好城市广播的路子,力求创立自己的特色。开播后,我们电台对新闻节目的要求是:新闻稿件要“短、快、活”,新闻的风格要“短小精悍,接近群众、接近生活”。为此,新闻部规定:记者写新闻稿,在导语上就要有所创新,从听众关心的角度人手;在内容上摒弃空话套话,注意细节描述和稿件容量,力求多给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在十五分钟的“乌鲁木齐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听众信箱”、“社会一角”、“周末新闻窗”、“一句话新闻”等专栏;在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开辟了“信息之窗”、“报刊新闻集锦”、“珍闻荟萃”、“各地城市新闻选播”、“言论摘编”等栏目,力求报道面宽一些,做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满足不同阶层、不同  相似文献   

8.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9.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0.
很明白的一个道理,新闻要有可读性,才会有人看,只有有人看的新闻,才谈得上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篇没有生动细节的新闻稿件。就没有可读性,就不可能凝聚读者的注意力。同样一张图片所定格的瞬间不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讲就是图片不好看,也是浪费版面。用文字表达一个新闻事实,关键在于记者在还原新闻事实时,如何将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细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事件性新闻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经常吃到的“美味佳肴”,非事件性新闻则是记者须臾都离不开的“家常饭”。养身体还得靠“家常饭”。因此把握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写作规律,对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实在非常必要。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及特征一说改进新闻写作,很多人以为只要在所有稿件前加上电头就行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在有些稿件中,时效并不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有的稿件今天见报与隔十天半个月见报其价值并无多大变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稿件本来就没有新闻价值,不管何时刊登,无所谓价值变化;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3.
报社经常会收到一些基层通讯员的来稿,将本单位的经验、做法“一二三四”罗列一通,没有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这样“简报式”的稿件报社不会采用。那么如何实现从“工作简报”到“新闻消息”的转化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5.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董娟  易颖 《声屏世界》2011,(12):29-30
追求平淡.毫无态度。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则新闻,必定是有所为而传播。“无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而对所有的信息都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样的传播者就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就成了文字的传声筒。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创作的废弃、创作者的失职。播报新闻稿件.叙述新闻事件,应该有声有色.其核心就在“新鲜感”中。首先是“先睹为快”,而后是“一吐为快”。新闻事实的“新兴”。化为稿件的“新意”。融为播报者的“新鲜”.最后成为受众的“新颖”。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8.
人如果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会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画龙不点睛,龙就会失去神采,所以我们常常把文章的标题比作“眼睛”,足见标题的重要性。报纸上的新闻稿件如果没有一个好标题是很难引起读者注意的,一条形象、直观、准确的标题不但能吸引读者还可以为新闻增值。党报的新闻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部”多“眼睛”少,也就是说突出了面上的内容而忽略了点上的精华。作为一名编辑,在精于编稿的同时更要学会擦亮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眼睛”与“面部”的关系一篇稿件拿到手后,首先应认真地通读稿件,吃透其中心内容,从中提炼出文章所要表…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有些记者为什么发现不了新闻,每个月可写的稿件屈指可数,而有的记者稿件量却大得惊人?相较而言,就是不擅于捕捉新闻,缺乏新闻敏感性。全媒体时代,记者要炼就“一身汗两脚泥三只眼”的精神和素质,更要具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这样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带回读者喜爱看、愿意看的“脚底沾满泥土”“带有露珠”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