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直面生活,回归生活,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与生活进行对接,让学生获取道德体验,是切实提高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7.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8.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加深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的体验,可让教学避免流于简单的涉猎、肤浅的认知,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体验丰盈课堂,感悟润泽生命。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加深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的体验,可让教学避免流于简单的涉猎、肤浅的认知,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体验丰盈课堂,感悟润泽生命。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品德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开放的策略,让儿童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参与课堂活动。使品德教学围绕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  相似文献   

12.
雷晓春  刘惠琼 《教师》2011,(3):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品德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开放的策略,让儿童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参与课堂活动。使品德教学围绕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验式教学成为目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他注重对学生体验的诱发和引导,从而生成情感,获取知识。小学品德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反映小学生的生活为主,而运用体验式教学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深化小学品德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与学。而某些情景却与儿童有着时间的差距和空间的距离,是难以身临其境的。而选择合理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参与活动,体验角色,感知感悟。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一、让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说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文章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中,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有机联系和融合,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