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蚌埠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蚌埠市高校学生锻炼动机呈多样化;2.在体育锻炼的态度、次数、时数以及强度上也存在着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3.体育锻炼时段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晚上和周末余暇时间且存在显著性别与年级差异;4.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与同学好友一起锻炼";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男生主要以"大球类"为主,而女生主要以"小球类"以及"散步"为主;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以及"缺乏场地器械"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高职新生与大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差异,了解高职新生体育锻炼动机及行为特点,为做好学生课外体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职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锻炼行为较少,锻炼项目较单一;自身惰性强、缺乏时间、没有锻炼习惯是影响高职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对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省几所转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同卷调查,经数理统计,结果显示:福建省转型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体育人口约占22.84%;体育锻炼项目以散步跑步、球类为主;体育锻炼动机以健身、陪子女(亲人)运动和消遣娱乐为主;锻炼场所以本校体育场馆、住家附近的空地为主;时间和兴趣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教师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7所高校30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方面普遍存在认识程度高、参与程度低;参与锻炼时间短;参与锻炼频度不高;参与锻炼形式主要是"与同学结伴"或"团体组织";参与锻炼项目以跑步和球类为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72.9%高职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不同性别在体育锻炼喜欢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在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偏低、而主要用于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网;锻炼频率以每周1-2次为主,持续锻炼时间以30min-60min为主,锻炼强度偏低,跑步和球类运动是高职生参与的主要项目;懒惰,没有毅力坚持锻炼是影响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宝塔区所属中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宝塔区所属的中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余暇时间较少,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次数较少,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短缺、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体能和锻炼的兴趣。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促进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400名广西东南部的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有91.3%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均存在差异;学生喜欢选择校内的免费场地进行锻炼,锻炼方式以自由组织活动为主,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强身健体是大学生的第一锻炼动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虽然对锻炼的积极作用有正确理解,但却不能很好地坚持。教师的锻炼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而且大部分锻炼是在校园进行。教师在各个年龄段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时长、运动项目的差异较大,教学工作量大对教师锻炼积极性的影响最大,时间、天气、心理因素、是否有同伴及子女等问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及其体育锻炼现状,文章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中有5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占44.63%,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锻炼周数、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项目数量是影响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及其体育锻炼现状,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中有5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占44.63%,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锻炼周数、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项目数量是影响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女教师的体育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着重对高校女教师生活中余暇时间支配情况、体育人口情况、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体育锻炼的场所等进行分析,找出制约高校女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忻州市区部分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仅有29.6%的男教师和18.8%的女教师在闲暇时间重视健身锻炼;锻炼项目以跑步、散步、球类、游泳为主;锻炼动机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为主;锻炼场所以公路或街道、公园、运动场为主;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余暇时间、没有体育设施、没兴趣和工作负担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省10余所大学的2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前辽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当前,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广,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场地器材缺乏、学习任务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且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中青年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从事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的健康状况不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有性别差异并且锻炼时间和次数明显不足,而工作忙无时间是影响教师参加与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福州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锻炼时间、场所、项目、频率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参与率较高,活动频度、持续时间大部分符合体育人口标准;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多为早晨和傍晚,锻炼项目主要是健步走和慢跑,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少场地器材、不感兴趣和缺乏指导.针对老年人如何参与体育锻炼,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肇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课外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面较高,锻炼时间的选择及锻炼项目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动机具有多层次特征;在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投入的时间、锻炼负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场地器材缺乏、学业紧张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法对江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调节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表明:研究生对体育锻炼持肯定态度,需求量大,参与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健美减肥和发泄情绪等;。研究生对体育锻炼存在兴趣,大多数研究生表示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男生喜欢比较剧烈的项目比如篮球,女生则喜欢健美操和羽毛相对女生男生更喜欢体育锻炼球之类的运动;研究生每周参与锻炼的频度在3-4次;每次持续时间大多在1-2小时较多;每次锻炼强度在中等的比较多,男生的运动强度明显强于女生;参与锻炼大多研究生持积极态度,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惯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需要加以关注。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甚至社会体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  相似文献   

19.
夏红伟 《考试周刊》2014,(10):112-113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明确;锻炼时间与锻炼频度均未达到要求标准;时间与场地器材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给教师减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潇  李勋  董小园 《考试周刊》2011,(52):150-150
作者运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在对衡水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被动参与和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比重较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锻炼时间短,总体上锻炼强度低;课余体育锻炼地点选择主要在校外;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性别差异较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充分认识到体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增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