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鼓词     
吴丽平 《中国教师》2008,(17):51-52
<正>一、温州鼓词简介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它运用口头讲述和韵语歌唱相结合的讲唱方式,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曲艺表现形式。鼓词俗称"唱  相似文献   

2.
温州鼓词是流传于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平词"和"大词"。《南游》是大词中的精品,在温州鼓词艺人群体中有"词娘"之称。细研《南游》文本,可以看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大概面貌,以及以此为生存依托的民众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温州鼓词始于明代,清初逐渐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温州鼓词与诗歌、新乐府、近代曲和杨柳枝词等均有关,承受了古乐衣钵,融合了民间小调,集中了在野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随着当前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艺术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传承温州鼓词艺术,不仅是保护温州的民间艺术,更是重建温州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温州鼓词的起源、音乐特点、语言特点几个方面对温州鼓词这种说唱音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使读者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期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朵浙南奇葩。  相似文献   

5.
温州鼓词是浙江温州一带的一种说唱形式,其音乐是比较有特色的。其结构吸收其他各种艺术品种的精华,在传统上下句为一段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两段)四句式、"起平落",以及由"起平落"延伸出的"散慢中快散"等,大大丰富了鼓词的音乐表现力。当今许多地方说唱趋向衰微之际(有的处在绝响的边缘),温州鼓词却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街道社区仍能广为流行。这是值得曲艺界研究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温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族群构成,造就了其复杂多样的民间神灵信仰。蕴含在神灵信仰下的民众意识有:对自然的依赖、慎终追远的宗法、孝悌道德伦理、美好人格追求等。挖掘温州民间神灵信仰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不仅对保护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促进温州地区的民众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白罗衫故事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唐至今,其故事发展呈现出多种文体形态。尤其在明清时期,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广为流传,现存说唱文本以宝卷和鼓词为主。宝卷和鼓词中白罗衫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较前代小说和戏曲而言,都有很大的变化,宝卷中佛教因果观念的增强,"白罗衫"的符号化,鼓词中的"清官"意识,以及两者兼备的劝善功能,都使得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取得了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明代温州人姜准撰写的《岐海琐谈》,记载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温州民间信仰资料,其内容涵盖神灵信仰、鬼怪信仰和巫卜类信仰三类,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时过境迁,但《岐海琐谈》中所记载的许多民间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于现代化的温州社会中,传统的民间信仰发挥着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某些社会功能,传统民间信仰的衰萎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温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且其信仰形态会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在疫灾爆发时期,温州民间信仰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近现代温州的疫灾与民间信仰的文献资料和民间疫灾信仰仪式的当代遗存作为对象,阐释民间神祇的塑造、驱疫功能的形成和重构,以及民间信仰中消灾除疫的仪式,可明确民间信仰在疫灾中的定位,探寻疫灾影响下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安鼓词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受众对象、传播形式以及所依托的社会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针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中所发现的问题,保护和传承瑞安鼓词应创建一个活态环境、生活态的保护系统,走创新发展的思路,使鼓词反映的主题、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同时要促进产业融合,不断拓展鼓词的艺术市场和民间土壤。  相似文献   

12.
温州民间金融与金融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州民间金融是滋生于温州农村、服务于当地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种非正规金融形式,其产生与温型苎譬的地域文化和经济模式有密切联系,其融资机制也独具特色。文章在归纳温州民间金融的形成原因、融李特色的基础上,进而将其扩展到我国金融改革这一主题,分析并揭示了温州民间金融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多层次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祠神崇拜。在温州地区的祠神中,主神以男神居多,女神相对少些。人而神的民间祠神占了温州地区祠神的绝大多数,他们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是传说中的人物。温州本地神灵占有统治地位,其次是汉民族普遍信仰之神与周边地区传入的地方神。另外,温州地区的祠神具有下述3个特征,即流传范围的地域性、神神关系的无序性和神格角色的人间性。  相似文献   

14.
温州民间金融是随着民营经济发展而逐步成长真情为的,为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温州民间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如:温州民间金融缺少合法地位、民间金融风险大、民间金融社会信用难题以及利率政策尚未市场化问题。但发展温州民间金融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农民借贷难的客观要求,是加入WTO后与世界金融接轨的客观需要,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本文阐述了实现温州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措施,如:立法正名,由“地下”转为“地上”;建立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引导温州民间金融投资、服务“三农”,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温州服务。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2012,(7):29-29
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该禁止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今天温州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金融,完全可以比18、19世纪的山西票号做得更好。但是,中国这些年却一直不让民间金融有生存空间,迫使非官办金融走入地下。我认为,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和法制环境下,没有理由不让民间金融阳光化。一味禁止民间金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政行为。这次国家试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是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6.
温州提线木偶戏《南游大传》是温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调查,从《南游大传》演出的自然环境、信仰传统、演出习俗、祭祀与互动仪式等方面解读其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神圣性和宗教性,可充分揭示地方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7.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温州民间金融,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以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间金融三次金融风潮为例,比较发生金融风潮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温州金融改革的亮点所在,探讨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理性发展的路径,对于当前深化金融改革,促进民间金融又快又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9.
温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小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的主体力量,对温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温州地区由民间借贷引发了部分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纷纷出现严重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由此带来了少数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等连锁反应,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将围绕此问题,首先分析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然后探讨了融资困难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法国家乐福采购浙江霸力集团的产品前的检查验收的个案研究发现,温州民间企业国际贸易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外商往往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强制性地灌输包括加强员工权益保护等内容在内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这种非对称性的管理嵌入,尽管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对温州土生土长的民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它加速了温州民间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对其提高自身持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