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短篇小说《六月演奏会》中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 让两名儿童来讲述发生的故事.透过这样不谙世事的儿童眼光, 男权压制下女性生活的压抑被儿童不经意间揭示出来.而这一点似乎也正是作家创作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突出创作个性和成就的诗人、作家.但他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却做着"永恒的苦役",且因不堪重负而自杀过两次,最后终于因身心俱疲而英年早逝.他的苦恋,是一种执著而崇高的追求,透露出诗人纯真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所以他的苦吟虽历经悠长的岁月至今还能激动我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3.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获得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当作重要叙事角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等了一整天》,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从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试图提供解读海明威小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儿童是人,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有根本的区别.只有在深刻理解人的基础上,用人的方式去理解,才能全面把握儿童.对儿童的理解就是对人自身的理解;追寻儿童的意义,就是在追寻人类自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文化的实质是游戏,儿童游戏是儿童文化存在现象的呈现.儿童游戏孕育生成儿童文化,文化又制约着儿童游戏,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媒介.因此,成人应尊重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天性,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纯真优美的儿童天性是对成人及其文化的丰富和滋养,成人应真诚地向儿童学习,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家生命律动的折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口区心沥血的结晶,都凝聚着作家的自我生命意识,体现着作家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思索。当我们把张承志的创作放在新时期文学嬗变的流程中,放在更加宏阔的视野上,  相似文献   

8.
唐朝霞 《阅读》2014,(36):17-18
<正>写作过程,反映着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承载着儿童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写作也可以说是儿童心灵的吐纳,拥有儿童独特的生命气场和灵魂维度。可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写作的内在生命力量,往往把学生习作当成一样物品,而非一个生命。笔者认为,习作评价必须从理解儿童开始,充满儿童气息和人情味,这是儿童视角的习作评价的逻辑起点。只有形成适合儿童的习作评价体系和方式,才能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整齐划一的讲评无疑是隔靴搔痒,点评需关注学生的差异,契合孩子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儿童在战争中的生活为题材的“战争儿童小说”,从而也产生了一类时代特有的“小战士”、“小英雄”儿童形象。其中,刘真作为一个女作家,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与其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在人物性格、创作观念、以及对于战争和暴力的处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特殊性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师陀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化小说集《果园城记》不仅是作家本人个体生命情感的诗化呈现,而且彰显出了抗战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乡愁乌托邦”的情感结构。这部小说集为行将消逝的乡土中国吟唱出了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发出了关于“时间问题”哲性思考的独特声音;并由此对人类生命的普泛性存在处境进行勘探和追问,在回忆诗学的基础上营构出了一种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质的废墟美学。  相似文献   

11.
"人面鱼纹盆"作为儿童葬具的事实决定了"人面鱼纹"与人的生死问题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鱼原型的生命意象与夭儿生命终止事件的组合,构成了人面鱼纹意象的核心.它与图腾、巫术、生殖崇拜等无关,其隐含的是半坡人参悟生死,对气韵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终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千斤采访四两写",新闻采写是一种"深入"的艺术.深入,必须树立关爱民生的意识,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否用良心面对新闻,"深入"便是定盘的"星".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爱丝梅拉达艳丽、善良、纯真,寻觅着美好绚丽的爱情,最终却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为爱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美好撕碎了给人看"。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凭借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构建和细腻同时又不缺乏深度的艺术创作方式,谱写出了爱丝梅拉达短暂人生中的爱情悲歌。  相似文献   

14.
柳泉敏 《阅读》2014,(20):5-7
<正>春天在哪里?作家冰心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看到"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冰心特别喜爱儿童,在她的心目中,儿童的身上透出春天的勃勃生命力。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哪里就焕发着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盛可以的《北妹》是她继《火宅》、《水乳》之后的第三个长篇,它秉承了作家一贯的朴素描写风格,为我们塑造了“北妹”的人物群像,作家从她们“直觉的生命”和“游戏的语言”两个方面去体现,前者让她们体验生命,后者显示她们在生命中的成长。就这一写作的姿态来看,它足当代文坛中的异质,为“70年代后”已程式化的写作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童年回忆"的小说,笔者名之为"拟儿童视角"小说,立足于文本的研读,探析这批小说在内容和叙事上的特征,并论述其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左佳馨 《职大学报》2009,(2):15-17,36
作为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女性作家,谌容在其文本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其所陈列的女性人物画廊正体现了她的一种以女性为写作中心的走入状态.而又因其女性形象中蕴藉着作家自身的人文关怀,具有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写作姿态,一种对于当时社会实质问题的热切注视.谌容始终关注着难以解决的人生问题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但这种"超性别意识"的抒写背后却有着认同男性视角的格调存在,即作家在无意识中服从了传统思维对于女性的认同和束缚,由此造成了其作品中一抹"暗色"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张瑾 《阅读》2013,(Z1):1
我早已经感觉到了,文字是有温度的,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宁静的乡村,月光透过窗户一片一片筛落在床脚,日记本一页一页记录着成长的足迹。那些陪伴我的文字啊,在回忆里散发着悠悠气息。敏感于文字,每当读不到文字里该有的温度,我会一次次重  相似文献   

19.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老年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话题之一。《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经历了力量的衰退、修补与新生三个不同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恰好对应着作家对死亡以及生命的态度上所持有的三个基本观点: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抗争性和生命的延续性,蕴含了作家对于死亡与生命的思考,即作家独特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