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地密码》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我第一次在某个不起眼的论坛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还叫《最后的神庙》。我并不是一个对神庙感兴趣的人,但是这个帖子999的超低点击率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小通为什么还会有点击率这么低的帖了。处于想把它的点击变成1000的潜在同情心理,我点了进去。5分钟之后,  相似文献   

2.
正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做这两本书,过程中的甜蜜与辛苦  相似文献   

3.
2002年冬天,接到北京清华大学罗福午教授的电话,他说,《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一书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教育部将对此次获奖的图书颁奖。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要知道,这个荣誉凝聚了罗福午教授和我多少辛苦的劳动;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是我编辑的第一本书,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怎能不开心呢?  相似文献   

4.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5.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6.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7.
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  相似文献   

8.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陆震伟同志设计的书籍,他们说看了那新颖诱人的封面,不由得就想买书。许多中青年作家寄来热情的信和赠书,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冯骥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书扉页写道;“震伟同志正之,感谢你的封面设计”,并表示要专门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写篇文章。张抗抗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的卷头写道:“小陆:感谢你传递了我心中的诗情。”她还在信中说:“今天收到《橄榄》,真是高兴极了。我翻来复去地把书看了好几遍,午觉又没有睡成……因为我很偏爱这些散文,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果然,它的‘外套’做得十分合身,既生动又端  相似文献   

10.
应《出版广角》之约,写下这篇文章。我将它列入《编辑如何用脑》系列里,作为一个案例来探讨。下面,我就用前面总结的编辑用脑公式一,谈谈我对《野马》这本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编辑心理论》花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即将出版了。她抱着书稿清样,兴高采烈地跑来要我作序。建敏善言:“写什么怎么写都行,有个序,我这书就算完整了!”怎么好推辞呢?序者,绪也、叙也。但对编辑心理学,我没有系统研究过,序写不来,只能写点儿散叶花絮。要赏新曲,还得细翻《杨柳枝》,读读建敏女士这本书。  相似文献   

12.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3.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35):25-25
《女人我最大》系列MOOK第一本上市 日前,《女人我最大》系列MOOK第一本的《保养我最大》已经全面上市。本书沿袭《女人我最大》核心内容,全面了解流行时尚资讯,以及实用的年轻美丽技巧和解决心理困扰的最佳良药。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价值     
龙应台的《一本书的背后》,藏在“非凡书房”丛书的《百年思索》这本书里。只是作48篇章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5.
拿到薄一波同志的新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我先读了第十六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版》。之所以这样,一是我过去在基层工作,经历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全过程;二是在大学学习和以后在报社工作期间,多次翻阅过这部著作,特别是学习毛主席写的按语,得益匪浅。这次读薄老的回顾,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对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把这种好的精神、好的传统,坚持和发扬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高度注意,身体力行。第一,编辑工作要下功夫做调查。毛主席把他编辑  相似文献   

16.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同志,把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两本书送交我,说:“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提到您,因此交给您,请看看。”我一看,原来是陈星同志所著的《说不尽的李叔同》和《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他在这两本书的后记中提及,祝安顺同志曾约他为中华书局写一本关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交往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史料》2012,(2):104-104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曾举办过三次"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第一次是由《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1987年由《文讯》杂志社举办的"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是2012年春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学初遇:作家的第一本  相似文献   

19.
梁衡的思考     
《今传媒》1997,(1)
梁衡的新闻三部曲(即《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最近出齐了,这对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三本书,我因为工作关系,都是先睹为快,有些篇章还向一些新闻界同行和新闻爱好者作过推荐。这三本书围绕新闻讲了三个问题:第一部《...  相似文献   

20.
我感情单纯、知识单薄地写作出版了《龙世辉[注]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在书的卷首,我曾认真、坦率地端出了我的写作困惑:“我小心翼翼地写着这本书,我不揣冒昧地写了这本书。到底该怎样评价这种选择与这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