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口译译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在生态翻译学这一新的视角下译员口译策略是如何运用的?文章以2014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为例,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2017年习近平达沃斯开幕式演讲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框架下分析译员口译过程中的显化策略应用。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作者分别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视角对语料进行剖析,以期对汉英口译中显化策略运用起到理论上的指引作用,同时对口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的重要作用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对科技译员需求的角度指出培养科技人才口译能力的必要性,从吉尔的口译理解模式和厦大口译训练模式中提及的口译培养要素条件上分析了科技人才口译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并从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科技人才口译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是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和应对策略。译员具有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减少乃至消除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帮助交谈双方建立和谐的交际氛围。在口译教学中,除了常规的口译技能训练之外,应该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口译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包容精神,为将来的口译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喆 《文教资料》2012,(20):43-45
虽然多语种国际会议中经常用到接力口译,但是口译界对接力口译的研究却非常匮乏。本文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基础,结合Gile的会议口译互动模式,提出接力口译的互动模式,通过总结分析接力口译训练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接力口译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枢译员和接力译员在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口译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二者对译员的记忆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口译训练中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提高译员记忆力的几种途径,同时也针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口译译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众演讲是译员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会议口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核心内容,在会议现场的口译活动中,译员具备较好的公众演讲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议口译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声音运用与体态语言,对学生有声和无声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出特定的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并克服自身在公众演讲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改进学生的口译表达,在增强其口译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会议口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型国际会议上口译译员的错译和漏译现象缘于输入量大于译员的脑力总量。在高校口译课程中,通过大量的"影子训练",强化可理解性输入,同时合理运用非自然输入和情感因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口译的定义出发对口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解析口译工作中译员记忆的工作原理。进而通过对口译过程中工作记忆模式和原理的分析,确定口译工作中可能影响译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并得出了口译教学中几种有效的记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口译模式研究,就是对口译过程中的某些特定问题的指导原则、解决手段和方式所进行的研究。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就是研究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口译生态圈的指导,提出口译的"新三角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许艳 《文教资料》2014,(17):172-174
本文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及形成性评估概念出发,以石材类口译为分析对象,提出在商务口译案例使用过程中以职业译员能力为考量目标,采取以过程为导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模式,从而获取及时反馈并提高训练效度。  相似文献   

12.
口译评估对译员自我提升与译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尝试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地对口译学习者的在口译活动各个环节的译员能力评估,以探讨动态评估体系在译员意识培养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口译的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广东咨询会为例,通过认真分析后发现,英汉双向交替口译中非流利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译员的双语语言能力不足等智力因素以及译员的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减少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双语演讲技能训练,加强口译技能和口译策略训练,加强双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拓展知识面和专业术语,拓展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4.
口译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内在规律。职业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口译教学绝非单纯的语言教学,其本质实际是一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译员的记忆负荷能力和信息传译能力,可通过信息“组块”、话语“释意”和语境“顺应”等训练方法来提高。  相似文献   

15.
Erisson提出的超常记忆模式说明了意义编码是译员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基础,特殊的提取结构和提取速度是意义记忆的保证,这就为口译教学中的记忆训练提出了明确目。本文将从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2个方面探讨短时记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施巧  严静 《英语广场》2023,(23):61-65
本文结合已有学者以学生译员或职业译员为实验对象进行的实证研究,总结并分析已有研究中汉英和英汉口译实践所使用的语块数量和类型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积累不同类型的正确语块对于提升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语块的不断积累并不总能促进口译质量的提升,语块的使用也会阻碍口译水平的持续提高。职业译员使用大量语块且选择稳定,学生译员和口译初学者则语块意识较弱,对译文产出的监控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培养和增强语块意识、加强语块类型训练是提高译员口译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为口译学习者提供帮助,为日后开展有关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口译课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的必修课。本文以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和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课程设置进行了反思,并针对目前国内口译课程设置现状,根据仲伟合提出的译员知识结构公式,就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听说训练,加强口译技能训练,加强百科知识课程建设。笔者相信,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设置口译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专业口译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会议交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通常需要译员对于所接收信息进行整合。而塞莱斯科维奇口译三角模式并没有将译员对于信息的处理列为口译活动中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译员口译记录为案例,探究译员在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及策略,试图对上述模式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趋增多,口译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大多数口译教学中着重讲解翻译理论知识、训练口译技能和技巧等,忽视了对口译人才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心理负效应、口译种类、性质、对象、发言者的讲话习惯以及译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等直接影响到整场翻译的效果。我们应该加强对译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加快在口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培养出具备应变能力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口译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单纯依赖译员的模式转向了"人机交融"的新型模式,技术能力已然成为现代译员必需的能力之一。因此,我国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必须重新定位,转变畏惧技术的教学观念,建立衔接性好的课程群体系,根据口译技能的特征合理增加口译技术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网络、校外三大教学平台有效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和信息检索四大技术能力,培养信息时代下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初级口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