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中对秦王拔剑的描写十分精彩:在手持匕首的荆轲的追赶下,绕柱奔逃的秦王企图拔剑还击十分困难,前后至少三次拔剑;若不是侍臣“王负剑!”的提醒,秦王就很可能拔不出剑而被刺。这也使人产生了下面的疑问:秦王的剑拔不出来究竟是何原因?为什么“负剑”就能使“长”且“坚”的剑轻而易举地被拔出?秦王的剑到底有多长?“负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4.
荆轲因为行刺秦王而流芳千古,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但荆轲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如唐代王昌龄曾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北宋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5.
听过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的多数人称不畏牺牲、勇刺秦王的荆轲为英雄。荆轲真的是英雄吗?非也。战国末期,秦国部队压至燕国边境,曾被秦王羞辱的燕太子丹一心为报前仇,救国难,物色一人去刺杀秦王。荆轲“应运而生”了。他本是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不客气地说就是流氓、无赖。燕太子丹投其所好,为笼络荆轲,当荆轲夸一女子的手美时,他残忍地将该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燕太子丹是多么阴险卑鄙、多么残忍,而荆轲还拿此人当知己,作生死朋友,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一个被阴险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副手未到而仓促出发、对手秦始皇的强大、殿上群臣的共搏,以及剑术不精、情绪化等.而有的学者将荆轲失败归咎于太子丹的不能用人和猜忌、挟有私心,并认为生劫秦王方案和寄希望于暗杀的战略是错误的,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荆轲无疑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一个最浓墨重彩被书写的人物,太史公以洋洋洒洒之笔摹形传神,给后代留下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形象.说到英雄,其最主要的品质大概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威严秦廷前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图穷匕见后的环逐秦王,身被八创后的箕踞笑骂,怎一个“勇”字了得.为了能接近戒备森严的秦王,他运筹帷幄,对秦王的喜好了如指掌;他能言善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樊於期仰天太息,扼腕流涕,以首相赠;他对秦王的人际脉络知根知底,重金贿赂蒙嘉,疏通觐见环节.如此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岂是一个“谋”字可以概括.千载而下,荆轲,作为一个英雄早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8.
在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发现他图穷匕见,人们群情激愤,一个劲儿地要让他认罪。” 这句话里用了“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这是说荆轲从一个匣子里取过地图,献给秦王,等秦王拿到地图时,才发现地图下面藏着一个匕首。  相似文献   

9.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文章记述了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并雪个人的“见陵”之耻,派荆轲到泰国刺杀秦王的史实。全文充溢壮烈气概,又处处涂染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荆轲刺泰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文章开首一展泰国争强称霸、侵权略地的历史背景,这既是剌秦王事发的原因,又是为下文作铺垫,可谓开篇不凡。文章接下来写太子丹“请荆卿”到“令武阳为副”,假如本文前峰突起之后,马上就写荆轲剌秦王的动人心魄的场面,而没有对剌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从容叙述,那就会使读者觉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在叙述了准备之后又异蜂突起。展开了“易水送别”的悲壮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荆轲名列榜首。他受命于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未遂而死。后人评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荆轲智勇双全,值得赞赏。”认为荆轲是个足智多谋的英雄。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是个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侠客。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省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一句中的“嘻”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依司马贞说作“(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一是依王骏图说作“(发出)苦笑的声音”。语文课本的注解是根据前者。但依上下文,似当以后者为宜。文中写,秦王为了夺取宝玉,假惺惺地应允蔺相如的要求,煞有介事地斋戒五天之后,在朝廷上盛设九宾之礼。但结果不仅没有骗取宝玉,反而被蔺相如振振有辞地痛骂一通。于是在这特定的情况下,秦王与群臣窘态毕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也不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然则燕丹为何有刺秦之举,荆轲刺秦又为何失败,应当怎样评价燕丹与荆轲,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往者所论,似乎还不够深入,不够客观,甚至尚未澄清某些史实。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再作探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燕丹策划刺秦的动机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当秦昭王时,秦王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故秦王政出生在赵国。史言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荆轲刺秦王》写荆轲刺秦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课本注“箕踞”曰:“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着地,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何以说“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呢? 这与古代衣饰文化有关。三千年以前,还没有现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夜     
我呷了一口烈酒,在军帐昏黄的烛光中闭上了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晚秋微冷的空气。“樊将军,您……您怎么又回来了呢?”我的门客,同时也是我最忠实的仆人——治,几乎痛不欲生地说:“您刚才出去,我以为您自己走了,可……您怎么又回来了呢?樊将军!荆轲报国心切,而秦王又悬赏您的人头,所以荆轲明早会来取您的头的,不论您是否愿意!怎么……您难道还不信吗?”“我信。”我的声音无力地只有自己能听见。我怎能不信呢?我已经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明天一大早,荆轲将会来找我,而我却别无选择,只得自刎。我走出军帐,冷气袭来,我不…  相似文献   

15.
秦礼种种     
秦礼是以秦为主的兼采六国礼仪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朝礼。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秦制定过朝仪,并成为汉朝仪的蓝本。《战国策·燕策》记有秦朝仪的某些仪节:“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关于秦朝仪的其  相似文献   

16.
读《荆轲刺秦王》,关于樊於期的疑点总是挥之难去:《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历次出战秦国大将姓名,何以独不见“樊於期”?秦王嬴政与樊於期究竟有何瓜葛而致反目成仇?荆轲廷见秦王,又何须以樊於期“头函”作为“信物”?———这些问题,于《史记》《国策》诸书中,...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荆轲刺秦王》,其中“卒起不意”和“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两个“卒”字,都注释为:“念cù,仓促,忽然。”我对前一个“卒”的注释无异议,后一个“卒”也这样注释,似不妥。从语法结构上看,“而卒  相似文献   

18.
读史偶记     
(一) 当荆轲义无反顾地拔剑刺向秦王时,不知他是否想过身后的毁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荆轲视死如归的凛然,太子丹惊恐而狡黠的目光以及秦武阳眼中不堪一击的脆弱,时时交杂地出现在我的心头,令人悲之叹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荆轲的豪迈和悲壮而欷歔感叹。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荆轲这个人实在不靠谱.靠他刺杀秦王.不失败才怪。  相似文献   

20.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