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应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循岗导教”式、《制冷与空调》专业“双证课程”式以及《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梯级模块”式等一系列适应各专业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群,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专业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 ,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基于此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结构与布点、特色专业的建设等 ,都应该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特点 ,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优势专业  相似文献   

3.
韩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韩国十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韩国高职院校采取“引进来、走进去”的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是韩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韩国职业教育与企业间联合十分紧密,采用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性,可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对2011-2018年间广西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偏低、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程度,作为"需求端"的产业界要真正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作为"供给端"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建立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有效对接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贴近职场,瞄准岗位,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高职专业社团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高职教育体系下专业社团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专业社团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专业社团吸引力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相结合的三个关键问题,旨在使高职专业社团成为专业实践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7.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指出人才培养质量应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围绕工学结合展开专业建设实践,并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运行管理的规律性、体制性研究,完善现代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教育整个形态、内容进行一次“颠覆性”改革。  相似文献   

9.
专业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交叉点,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地,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是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的活动。要建立专业建设的两套保障体系和三个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我院结合行业特点,提出了“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加快发展”的口号,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提出了“名师工程”,实施了“三名一化”(建名牌学校、创名牌专业、树名牌教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程,推进了“一体两翼  相似文献   

11.
略谈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指导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开启定单培养和实习就业“两个通道”,利用供需见面、校内外媒体、现代网络“三个平台”,实行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四个结合”,抓好“五项建设”,实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五四三二一”工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是优化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重要项目。文章通过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构造类型及运行方式进行了重点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专业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探讨了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中的问题;把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建设思路;正确处理专业改革与建设中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行政领导与专业指导及稳定与灵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评促建推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洁 《辽宁高职学报》2007,9(12):8-9,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将由外延的迅速扩张逐渐转变为内涵的发展。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进一步促进了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在加强学校领导力建设.加快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下功夫,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发人力资源是关键。高职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证”并重,加强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工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要靠专业教学水平来体现,“基础不牢,高筑不稳”,没有专业教学的高水平,绝无学院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的立校之本。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下半年全面启动迎评创优工作,并于2005年12月接受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迎评过程中,我院把专业建设作为“以评促建”的重要抓手,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办学条件等抓起,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条件,不失时机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科学编制专业教学计划,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边评估边整改边建设,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把“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了全人教育,探索出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打造特色专业,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走树立高职教育品牌之路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指导方针,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核心首先体现在专业建设上面。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其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测算宁波市2002-2021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结合宁波市2021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与规模、专业设置的集中度与聚集度以及对应重点产业的专业结构与规模情况,分析2021年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宁波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建“产学研创联盟”机构及运行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开发建设重点和新兴专业;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提升继续教育育人成效;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