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品德教育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为的训练,则是更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不能凝结为道德品质。这里的"行"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所作出的一种反映,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行为训练所形成的习惯。哪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呢?  相似文献   

2.
第九章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基本原则一、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1.道德的本质和特征:①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活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在同一个社会不同阶段,又各有自己特有的道德。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状况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第九章 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基本原则 一、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1.道德的本质和特征:①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活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在同一个社会不同阶段,又各有自己特有的道德。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状况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仅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种认识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主要是在他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刚开始破土萌芽的关键时刻,从日常的基本文明行为着手,加强对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张玉琳 《德育信息》2002,(6):24-26,23
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正确处理或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但就道德发展的主流而言,它是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他人无关的、孤立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性运作,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但这两种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理性的运行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分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的思维是经验式的,道德思维则是超越现实的思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人的行为的特殊性在于有选择的理由,有一定的理性支配。从更高层次看,它又具有道德意义。而理由、理性与道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不同层面的支配意义、控制作用和调节功能。它们为人的行为自律提供基点、支持和生成作用。分析理由、理性与道德的特点和关系有利于大学教师群体在实施行为选择时相信“理由”,重视“理性”,体现“价值”,把握“应当”,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让有理由选择的人更理性,让理性的人更理智,让理智的人更智慧,在此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更有利于人的完善和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生命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呼唤润泽型课堂的建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人性是自然人、理性人、道德人、艺术人,本文是从课堂教学行为细节来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伦理精神,并分析了隐藏在不同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最后得出启示,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细节中“善”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意志努力,是人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和克服困难的道德能力.日前电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自我意识缺乏、道德意志薄弱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  相似文献   

11.
侵犯行为是一种经常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现象,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对侵犯行为有不同的假设,由此提出的干预措施也各有特点。其中,道德推理和角色采择能力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认知重建训练、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和社会技能训练等都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干预措施,是国外研究者经过实践总结出的较为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学习     
长期以来,“道德”被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为个体所掌握和践履,成为个体的品行。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构成人的品行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道德教育虽然与知识、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技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记忆掌握道德知识,还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技能,但道德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本身不能保证他凭良心办事。这说明,道德的核心不在于道德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对道德的态度和情感。以态度、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法“教”的,它只可由学生自己学习和内化。道德学习与道德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德育工作从内容结构上考察,包括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个基本范畴;从目标体系上考察,包括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两个基本层次;从实施方式上考察,包括理论学习与行为训练两种基本方式。提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理论学习与行为训练的关系;强调坚持从道德教育抓起,重视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强化行为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远大理想的德育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诚实指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绝对诚实教育观把诚实看作绝对的道德义务,采取概念讲授、故事寓意、权威主导、榜样示范和行为习惯训练等教育方法;相对诚实教育观反对把诚实当作内在的恒定素质,把人的诚实看作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在不同的道德情境和不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彻底否定人能够绝对地诚实,认为不诚实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宽容不诚实,区分必要的撒谎、善意的撒谎和恶意的撒谎;论文认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不仅能够以过程论的方式统合各种纷然相争的观点,而且还实现了对诚实教育问题的思路大转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空间对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隐秘而间接的,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可以依靠舆论来规范行为,而是自觉以“慎独”道德品质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相似文献   

16.
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内化一定的道德要求,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年道德与师德规范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就像自然界中的空气一样,时时存在,处处拥有。曾钊新教授指出,“所谓时年道德,是指人生不同时期的道德,也就是人的一生中的儿童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所应有的相应道德”。道德生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时年道德是指道德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体系的基本核心。列宁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着重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调节人在他的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里行为的原则、要求、准则与规则的总和。道德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又寓于“善良”、“诚实”、“良心”、“公正”等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道德概念都具有评价的性质。道德原则与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内化一定的道德要求.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志萍 《中国德育》2015,(23):63-67
午餐后,原本干净的校园总能看到餐巾纸等杂物丢在过道、楼梯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不见实际行为的现象。这种知与行的脱节,使很多人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夸美纽斯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而一个人是否能够将道德认知、判断转化为道德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践行能力。针对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类似开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以“行”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通过情境行为训练来建造这座由知到行的德行桥梁,提高儿童的道德践行能力,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内化逐步稳定下来,成为道德习惯和品质,让儿童从道德行为的“矮子”逐步长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