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吴朗西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他为中国的出版、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所赞颂。吴朗西与家父陈瑜清有近七十年的真挚友情,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感人的往事,令人难以忘怀。吴朗西(1904~1992),又名吴文林,笔名石生、静川。出生于四川开县汉丰镇,原籍浙江吴兴。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市外交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李中法 《出版史料》2006,(4):101-103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曾经有过一位人物:当他作为北新书店创办人和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时,人们会记起他为出版史写下的闪光一页;而当他作为鲁迅先生与北新书局的“版税事件”中的一方时,他又常常受到人们的贬责。他———就是李小峰。在30年代,北新书局曾经最早地把鲁迅、郁达夫、冰心、苏雪林(笔名绿漪)、柳亚子、蒋光慈、周作人等重要作家的许多作品推向读者,使它们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宝贵财富。这诚然应该归功于作者们,但作为北新书局编辑部的负责人,李小峰也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这证明李小峰不仅仅是一位出版家,还曾经是脚踏实地而又…  相似文献   

3.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4.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5.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阳海清先生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是为编纂国家重点出版文化工程<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准备的检索参考书目,为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扩大收录范围而成今稿.  相似文献   

6.
"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不记得什么人这样说过,拿它来形容今年的图书零售业倒是十分恰当.八月间<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山西省介休市新华书店向看书的读者收"看书费",每小时一元.九月初,<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中关村国营与民营两大书店的"折扣战"拉开序幕,书业界忧虑,读者高兴,引发许多评说.紧接着<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久负盛名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变脸",部分店面受到金银珠宝的挤压有一组文字,既报道又评论,跟着又有<北京图书节名社新书五折卖>(见<中华读书报>).如此种种,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图书销售走向市场经济这一回是真格的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八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阅<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日一期上朱正琳先生的文章<我已经读了很久>,引发我自己关于阅读的许多感想,于是付诸笔端.个中想法,虽不免老生常谈,但也有一点自己的真实"心得".  相似文献   

8.
数月前,<新民晚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报道了一则轰动出版界的新闻:一位年逾六旬、名叫戴捷的湖南武冈人以特快专递方式先后向法律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数十家出版社投寄<法庭攻守>等打印文稿,满六个月后即以"著作权纠纷"等案由向出版社所在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相关出版社赔偿投稿补偿费及车旅费,各地法院则以<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16条为参考,或以判决或以庭外和解形式支持原告.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延琳)2004年进入12月份以来,国内众多媒体盘点着2004年度的读书与出版,不仅业内媒体像<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书报刊博览>,各大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和生活类媒体像<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法制晚报>等也加入了这场联欢,一方面借出版彰显着自家的立场和态度,一方面表达着对图书出版的诉求和渴盼.其中心和焦点是围绕着对图书出版的终端--国民阅读的关注.综观、比较和审视这种种盘点,出版人足可以收获丰盈.  相似文献   

10.
1923年2月8日,<新文化>月刊在大连创办,发起人是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傅立鱼先生.<新文化>创刊后,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先生亲自写来贺信,并为该刊挥笔题词,写下了"宣传文化"四个大字.他祝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大连人民,敢于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伟大创举.这是孙中山先生给大连写的惟一题词.1924年4月,<新文化>改名为<青年翼>,成为大连中华青年会的会刊,先后出版了7卷67册.  相似文献   

11.
6月2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拙文<谈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质量>之后,8月1日<中华读书报>即发表了"三联书店编辑部"对我的答复,我当然仔细拜读,特别注意文章所说的"陈文中的讹误与可商榷之处".如果拙文批评错了,当然欢迎反批评.然而我很失望.不仅这一部分仅占八分之一,而且仍有"讹误与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还原历史     
1997年的确有些特别,就连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也比往年多了一层历史烟云.在文化圈里口碑颇佳的几家传媒: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华读书报>、<读书>、<随笔>、<书与人>、<新华文摘>等,都在争相说道两件半古不古的"古董"--半个世纪前留下的两本日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王余光先生主持了一项文献学统计工程,将收录到的80种中外推荐书目汇总,根据各收录名著所获推荐次数由多到少列出"中外名著排行榜"[1].笔者根据此排行榜及<中华读书报>读者调查"我心目中的20世纪文学经典"、<出版广角>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评选结果及<全国新书目>开列的"新中国五十年最具影响的100本书"等资料,仍然以王余光先生"中外名著排行榜"的统计方法,按中国20世纪名著获得推荐、收录次数由多到少筛选出了以下的"20世纪中国名著100部":  相似文献   

15.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8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故宫博物院诉中国商业出版社侵犯其著作权一案及其审判结果.  相似文献   

17.
蔡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1):89-91
发现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的<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是在"当当网"上买书时,无意间搜索到的,后又从<中华读书报>上知道它是当年十月的荐读书之一,还有一篇书评说它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最吸引读者的自然是何先生对他亲身经历的7年西南联大读书生活的追忆.何先生详尽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也描述了他所见闻过的名师的人生细节".  相似文献   

18.
学者韩毓海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述及曾国藩倡行书信装订的事(见<中华读书报>137期).由此观之,曾国藩可称为书信装订鼻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文化生活出版社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出版机构.她1935年5月在上海成立,经理吴朗西,总编辑巴金.她以繁荣新文学创作为宗旨,先后出版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等20多种丛刊、丛书、专集,大量作品曾经一版再版,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整体出版业绩在当时得到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20.
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高级记者钱汉东花费11年时间撰写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一书,近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古瓷的学术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中华香炉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中国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中国古陶瓷学名誉会长朱伯谦先生写序,给予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