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我们党传统的工作方法,也是我党的新闻工作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典型与人物报道划等号,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一、从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来认识我们的报道对象最早提出“过程论”的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毛泽东也说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多年来,我们推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集合体"就是系统,"过程"就是系统中各个组织部分相互作用和整体发展变化。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谓"保合太和,乃利贞。""和",即要求事物保持和谐协作的状态;"合",即要求事物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此处的"和合"则强调事物和谐协作的状态和互利共生。无论是"集合体"还是"和合"说,强调的都是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批判的西方的新闻观点中,人们最熟悉的论点,莫过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了.这句话过去被认为是美国《太阳报》主编德纳说的,故称之为“德纳定义”。后经查证,不是德纳说的,而是《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说的,张冠李戴了。所以,本文中姑称之为“博加特论点”.(注) 博加特论点的命题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是,也含有一点合理的颗粒。这就是:“反常出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是发展变化中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新闻要新,就要着眼于变,从变化中发现新鲜事物,从变化中找新闻.为此,我们在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既重视事物的正常变化,也不忽视反常现象,不忽视“反常出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反常出新闻”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5.
立体性新闻可否写得短些、再短些?新闻界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笔者也想谈点肤浅看法。立体性新闻冲击中出现的新矛盾立体性新闻的含意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  相似文献   

6.
立体性新闻(樊云芳称“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含义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的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对事物作多方位的扫描。这  相似文献   

7.
非动态性新闻,顾名思义,相对于那些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而言,是指那些时效性不是很强,或是未被人知道,或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典型性的报道,如人物新闻、经验性新闻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两种新闻本源论的斗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每个新闻工作昔的普通的常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常识问题,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被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搞得是非不分,十分混乱,流毒很深,危害极大,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所谓“禁区”。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问题,而是无产阶级新闻学和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术之争,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新闻本源问题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着的事实,掺杂在新闻写作中的任何虚构或合理想象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新闻。准确地报道某一事实,只是新闻真实的第一步,只能是局部的真实。新闻真实还应包括更深层次上的涵义,那就是通过大量新闻报道反映客观现实时所达到的整体上的真实,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貌。当前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新闻真实的科学性,这里有一个新闻的整体真实与局部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象和臆造,  相似文献   

11.
衡量一个记好与差的一把重要标尺,就是记的“新闻发现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可见,一个优秀的新闻记,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那么,新闻发现力培养的路径何在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短,这是新闻规律决定的。在各方的大力提倡下,新闻短了,短新闻多了。人们在欣喜之余,面对短新闻孤立平淡的平面报道,却感到无可奈何,好像短新闻天生注定只能是简单陈述式的“一事一报”,短新闻真的和顺应改革潮流的立体报道无缘吗? 目前,立体报道多应用于深度报道、新闻述评等大块文章,立体报道要求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作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而对事物作全方位的扫描。  相似文献   

13.
顾名思义,所谓“中性”报道是指那种既不是纯表扬,也不是纯批评的报道。这种报道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揭不社会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象《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关于物价的通信》、《饮食科学文明在呼唤》(新华社)等报道都完整地叙述了事物的过程,客观,公正地反映了事物的全貌,避免了那种好就好得玲珑剔透、白璧无瑕,坏就坏得一无是处的片面性的写法,使新闻从狭窄的胡同中走了出来,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本文试就“中性”报道思维活动的特点作一浅陋的探讨。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  相似文献   

14.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美学家们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是事学”这个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事件性报道与非事件性报道两大类。事件性新闻报道一般都具有明晰的发生时间和事件的起始标志。如美国“9·11”事件、印尼海啸事件、驻伊美军的“虐囚”事件、伦敦恐怖爆炸事件、敦煌机场男孩坠机身亡事件等。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不是仅仅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非事件性新闻“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的,有鲜明…  相似文献   

16.
诚然,我们应当抓那些首次出现的新闻。但是,“二茬稿”当中也是有文章可做的。新闻报道来自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变动”,变动就可能产生出新闻,此其一。其二、新闻角度,从这个画报道,对这项工作有促进,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写,它对另一项工作又有指导作用。只是应当注意,不要强  相似文献   

17.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8.
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这几年.“说”新闻的节目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一档新闻节目只要冠以“说”字,带有“说”腔,便被称为平民新闻或者新闻的平民化。其实“说”新闻并不等于平民新闻, 因为“说”只是对平民语言的模仿或借鉴,语言又与思维方式习惯紧密相连,只有平民语言面貌而没有平民意识和平民立场的新闻不是平民新闻。另外,平民新闻也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虽然都具有平民属性,但出发点不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逆动的过程。 一  相似文献   

19.
用音响再现场面。场面,是一定场合下的情景。新闻评论大都针对新闻事件有感而发。新闻事件一般都由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等要素组成。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面,有助于人们理解新闻评论的背景。音响是事物或事件的一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或事件的状态、性质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影响。运用音响作论据,真实可信,使听众从音响中产生形象化的认同感,富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声语言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起伏大、变化多,能表现多种复杂的感情,有利于感情的传递……英国大作家肖伯纳说,有五十种说‘是’的方法,有五百种说‘不是’的方…  相似文献   

20.
背景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需要融入背景介绍来揭示新闻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加强新闻的表现力。所谓背景,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产生、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它是新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有不少新闻,特别是当前日渐增多的“热点”新闻、追踪报道、社会焦点透视、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缺少了必要的背景构料,就难以求深,会影响到传播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联系着的。一个新闻事实的出现,都有一个动态性网络体系孕育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譬如,画家画一个衣着破烂不堪的农夫挎着篮子外出逃荒时,背景往往是破草房和干裂无青的土地,意在衬托其穷困的情状。把这种表现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就是交代新闻背景,用背景材料来加强新闻的表现力度,刺激受众的接受欲,强化宣传效果。新闻的深度报道尤其需要对与新闻事实有关联的方面作恰如其分的交代,以使受众能更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在深度报道中运用背景材料及其作用,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