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严重环境问题,苏维埃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由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固有的弱点造成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苏联的环境政策归于失败。苏联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推翻苏共统治和促使苏联解体的力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环境破坏与保护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3.
1917年,10月革命一声炮响,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国70年来,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屈指可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 ,在计划与市场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是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历史实践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这些矛盾自身运动的历史产物 ,这一理论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了两个历史前提 ,即民族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集中政治发展的驱动。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在苏联计划经济确立中的作用 ,对于加深计划经济这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平台的历史内涵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主要指赫鲁晓夫时代、波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假社会主义社会,苏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假共产党,推行的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而是"社会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是与"美国"本质相同的"国际霸权主义",是"苏俄新沙皇帝国"。其国内的社会性质是由官僚特权阶级统治和剥削的官僚专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确实是地球上"最坏的资本主义",这是一股对抗国际共产主义的反动势力,它的崩溃恰恰是"国际共运"的伟大胜利,由此,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不断走向高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的国际社会主义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取得初步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弊端逐渐显现,阻碍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首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向社会主义阵营提供了大量的体育援助。新中国在接受苏联的体育援助下,奠定了新体育建设的重要基础,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渐入正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研究等方法,以苏联对新中国的体育援助为研究对象。提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其发生的详细过程,审视其带来的历史影响。研究结论:1)苏联对新中国体育援助的动机是出于冷战格局的现实需要;2)新中国接受体育援助的动机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提出的;3)"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接受苏联体育援助提供了基础和保障;4)体育援助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5)体育援助的时间虽然较短,却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利与弊共存的深远影响。研究价值:旨在追溯历史、产生启发,达除弊兴利、科学发展之效。  相似文献   

8.
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从一个历史过程来看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首先是他用全人类的生存来取代苏联人的生存 ;其次是不能正确看待历史 ;其三是“公开性”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其四是没有找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其五是政治体制改革出现重大失误 ;其六是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其七是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最终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得到了实践论证,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苏联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苏联对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影响,并以此来反映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公开性"是戈尔巴乔夫大力推行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开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然而不加限制的公开性给苏共和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分歧与混乱,这也成为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社会主义国家应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应该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总结公开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探索,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苏联解体,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找到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而中国却恰恰相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界出现了一次对引进苏联模式的反思;反思是在"以苏为鉴"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的;反思主要从学习苏联的管理体制、照搬苏联的专业、借鉴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套用苏联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27年冬,苏联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最终导致了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大转变”,并触发了革命后第三次,也是对苏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党内斗争。对这次危机,苏联党内各派各有解释,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场争论尽管最后以行政手段结束,但正如斯大林在一年半后所言:对这次粮食危  相似文献   

15.
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为了加强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巩固这些国家的稳定,用政治手段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扶持那些既能控制动荡局势、又能忠于苏联的东欧国家领导人上台执政。“匈牙利事件”爆发前,为缓和匈牙利的国内局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苏联从开始支持拉科西到后来以格罗取代之,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苏联对匈牙利的早期政治干预,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的党内矛盾,刺激了匈牙利国内强烈的仇俄与反苏情绪,强化了匈牙利业已存在的紧张的国内气氛,为后来发生的“匈牙利事件”埋下了伏笔,也为“匈牙利事件”的悲剧结局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6.
对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评析 ,应以 194 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4 0年以前 ,苏联对华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94 0年以后 ,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应予否定  相似文献   

17.
论斯大林极权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极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个人极权、恐怖主义、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不可否认,“斯大林极权政治”曾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苏联乃至世界其它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沙俄的历史传统和苏俄的现状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从批评领袖个人及个别政策的错误,到对理论、制度模式的反省。而对于中苏等国来说(与因苏军占领而“输入”社会主义的东欧诸国不同),追溯旧模式的社会——文化根源,对旧模式中反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反省,可称为反思的第三阶段,也是更为深刻的阶段。这一阶段在我国已全面展开,在苏联自去年起也已为少数思想敏锐者所提出。但背着“发达的超级强国”包袱、国内民族问题又十分尖锐的苏联,进行这种反思显然比已在民族危机中挣扎了100多年的中国更困难。西方学者对此虽注意较早,但出于反社会主义偏见,往往简单地把“斯大林现象”与历史上的沙皇专制作类比,因而也难以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苏共党内既得利益集团规避发展党内民主,致使民主在苏共党内政治生活中严重缺失,以及僵化的苏联共产党建党模式对党内民主的吞噬,都成为了苏共垮台的诱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