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的是美好的""社区报是美国的心跳",中国传媒大学陈凯老师的专著《走进美国社区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自从2012年初读完此书后,笔者便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报,并策划制作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在当年6月的《传媒》刊发,专题定名为《社区报前途几何?》,是带着问号来研究的.4年后,我们又在本期推出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专题定名为《社区报的蔚蓝色未来》,从专题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报,我们更有信心了,认定其将是报业蓝海.  相似文献   

2.
彭波 《传媒》2012,(6):18-20
Jock Lauterer,一个高高瘦瘦的美国男人,目前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曾经创办了两份社区报。在过去的几年中,他的书《社区新闻》已经第三次再版,被全美很多大学社区新闻课程奉为教材,也成为专业人士了解社区新闻媒体的重要专业参考书籍。不仅如此,每年暑假他都会走访北卡大大小小的社区报,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1年中国第一张社区报——《南山日报》创办至今,已过去近10个年头,一张又一张社区报以各种形态和模式陆续进入报业市场。在上海,社区报市场的鏖战业已拉开帷幕:2006年10月,《新民晚报社区版》亮出了国内第一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的旗号;隶属于东方网的《城市导报》陆续与多家街道报纸展开合作;此外,从2009年8月开始,《新闻晨报社区报》以一整套全新办报模式低调地开始了社区圈地运动,至今已与8个街道合作推出了8张社区报。  相似文献   

4.
社区报的定位及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安  黄卫 《新闻记者》2004,(10):52-55
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创刊号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该报以"贴近生活,沟通舆情,倡导文明,服务百姓"为宗旨,打出"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的口号,致力于"办好中国第一张全面市场化的社区报。"与东北这张《巷报》热闹登场的气氛相比,2003年年底,曾同样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城市社区报"的深圳《南山日报》却带着遗憾宣告停刊。该报是深圳  相似文献   

5.
戚鸣 《传媒》2013,(2):62-63
澳大利亚社区报多为免费发行,只有少数社区报在便利店出售.布里斯班的社区报《Southern Star》,每周二至周四会被用皮筋卷成卷扔到每家信箱边的草地上.除了投递到家庭,该社区报在城市中心、地铁及社区里的便利店、修车店都有发放,以方便客人拿取.本文以《Southern Star》 为例对澳大利亚免费社区报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纸媒的发展有所借鉴. 《Southern Star》 的版面形态和内容特点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1887年,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说,"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罗密斯第一次把该书翻译成英文,"社区"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3,(22):77-80
美国社区报与社区居民的"亲密感"的营造来自于报纸内容的本地化、贴近性和实用性。中美社区报在报纸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采写视角、采写内容、体裁和语言以及编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吸收美国社区报先进经验,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进行本土化分析,中国社区报的内容发展策略就自然呈现了。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5月28日,《郑州晚报·登封晨刊》(后改名为《郑州晚报·登封播报》)首期报纸出街,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30多期,广告收入100多万元。作为《登封晚报》的一叠(D叠),以社区报的形式出报,它的影响和意义在哪里?在"传统媒体走向衰退"的论调中,社区报能否打开传统媒体发展瓶颈?作为形式上的社区报,《郑州晚报·登封播报》能否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2,(6):9
正近年来,在中国社区建设不断成熟与都市类大报慢慢接近发展"天花板"的背景下,社区报在中国诞生。先有《南山日报》《巷报》开风气之先,后有众多"社区版"和"街道小报"纷至沓来。然而,社区报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诸多问题。除客观因素外,一些社区报虽冠以"社区报"之名,却行"都市报"之实,追求做大、做强,忘却了"小的才是美好的"这一社区报发展箴言。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史上公认的社区报,最早起源于1690年9月在波士顿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社区报可谓西方报业的独特景观之一。近年来,在互联网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西方社区报的发展动态如何?它们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应对挑战?本文以英国与美国社区报的数字化转型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区报要办下去,必须突破许多人通常认为的这样一个框框:所谓社区报就是报道社区里“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那些事。2009年4月,绍兴晚报在全省媒体中首创了“报中报”——《绍兴晚报·社区报》,逢周四出版,每期8个版。三年来,《社区报》尝试通过“精挑选题”、“举办活动”、“强化服务”等手段,试图跳出这一窠臼。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下行压力,报业曾将目光投向社区报,但社区报在一些城市试水后又归于沉寂。移动互联新时代,社区是否还有再挖掘的价值?尤其是当京东、阿里等开始落地布局社区便利店、抢占最后一公里时,地方类都市媒体对社区的掌控之路在何处?齐鲁晚报从2017年开始,依托齐鲁壹点客户端,开始探索"智慧社区"的布局,为未来社区市场开辟了一块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每月视窗     
《新闻实践》2007,(1):48-48
《广州日报》发行社区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广州日报》社区报于2006年12月15日发行。《广州日报》社区报以赠阅的方式在广州几个小区内定向发行。《广州日报》社区报采用8开版面,全彩印刷8版,色彩亮丽。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社区新闻、生活资讯等。来源:《广州日报》2006年12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在对社区报本义的探寻中,我们认同陈凯教授对美国社区报的考察评价,即"小的才是美好的"。立足于某一特定规模的社区,以各种信息内容来服务社区,凝聚居民感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心声,这才是社区报的原初意义。从境外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来看,社区、媒体以及高校的联合,也许是未来中国社区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参与社区报的采编,有利于实现社区、媒体、高校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纸媒在努力拓展报业发展蓝海时,似乎重新发现了社区报的魅力.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和重庆晨报等都纷纷开始布局社区报市场.2012年8月2日,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创办《坪山通》、《福田通》、《龙岗通》3份“鹏城通”免费社区报,同年12月,项目进一步拓展至《龙华通》、《南山通》、《宝安通》、《光明通》,总计7份社区报,覆盖深圳十区中的七个区;逢周四或周五独立发行,每期8个版.2012年合计发行210多万份.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营培育,社区报已成为南方都市报深圳新的增长点,2013年有逾千万元的营业收入,并确保20%左右的利润率.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17):74-80
本文以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变迁为线索探讨了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流变,选取了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社区新闻观进行分析。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大体发展脉络是:早期乡镇报人有办报的思想但没有报道本地新闻的思想;上世纪30年代注重本地社会生活报道成为乡镇报纸共识;自1950年代郊区城镇报和大城市邻里社区报获得大发展,"社区新闻"概念应运而生,社区报纸与社区发展关联起来;1990年代至今,社区新闻思想走向深化,社区报纸的责任意识凸显。  相似文献   

16.
2月28日,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社区报——《北京社区报》亮相京城。据介绍,《北京社区报》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报道社区为宗旨,以全体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为核心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张社区报为何兵败长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15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正式停刊。这份曾经热闹登场,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社区报先行的报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走向衰亡。在令业界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许多人对“社区报”的概念提出怀疑。尽管如此,国内报界对社区报的尝试仍在继续。现在回头来看《巷报》,探究其失败原因,以图对中国社区报的继续探索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8月23日,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承办的社区传媒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宣柱锡,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丁时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记者》《法制晚报》、北京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报、广州日报社区报、哈尔滨报业集团新晚社区报等业界领导、学者、媒体代表出席论坛,就如何创新内容、经营好社区传媒等主题发表演讲、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9.
陈凯 《传媒》2012,(6):10-12
为适应社会发展大趋势,中国特色的社区报开发已成为一个现实之需。但细算起来,从2001年中国第一份标榜为社区报的深圳《南山日报》问世,由于种种原因,十多年来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曲曲折折,颇多无奈。然而,在目前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区报发展不仅大有必要,更将迎来良好的成长机遇期。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4):61-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实体社区的信息传受形态,也影响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本文以《海西晨报》社区报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困境,社区报在内容上偏"硬",难以真正实现"接地气"的目标;在发行上过于粗放,未能实现精确投递;在广告经营模式上尚未实现分类广告的集约化经营;在社区服务上手段陈旧,未能实现与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本文认为,当下我国社区报的突围之道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以媒体融合为手段,开拓社区报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