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政区名称中有较多“阴”“阳”地名。而“阳”地名数量上又较“阴”地名更多。“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山北水南之谓也。这是一种习惯性解释。这种解释体现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但部分“阴”“阳”的地名,在地势上并不符合水南山北,山南水北的特点。我们在解释时就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2.
“河山之阳”中的“河”,指的是韩城市城南的“沆水”,“山”指位于旧时夏阳县西北的“梁山”,“龙门”指位于“梁山”之阳,高门原南界的“龙门砦”。“梁山”“沆水”,“龙门砦”是旧夏阳县的管辖区域。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地理方向除了东、西、南、北外,“阴”和“阳”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了: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如华山之北叫华阴。汉水之南日汉阴;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如衡山之南称衡阳,汝河之北谓汝阳。但是,人们对“左”“右”“表”“内”这些表地理方位的名词所指示的方向却不甚明了,给阅读文言作品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成为中学生解析文言练习的一大障碍。笔者不揣浅陋,试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阴""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其本义,“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水南山北之谓也。这种解释表明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阴”和“阳”由其本义,各产生了较多的引中义,这些意义几乎都能对举。“阴”“阳”组合而成双音词:“阴阳”也有较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奉手书并承惠赠大著《屈赋注解》(贵州人民出版社)一册,谢谢!拜读之后,获益良多。然大著中诸多观点或受《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作者张中一。下又简称《新考》.转述引文矾吗,均指该书)影响,或直接采用《新考》之说,如《新考》说“汉北”是“滩北”,指“西洞庭”“古滩‘汉寿’之北”(66页、70页);说“陵阳”是指“城陵矶水域”“城陵山之阳”(73页)或“巴陵之阳”(75页),又说“陵”是“小山”,“陵阳”是“山地之阳”(175页)或“陵”“陆”通用,“陵阳”即“陆阳”,即“大陆之阳”(175页);还说“庐江”不…  相似文献   

7.
1974年出土于洛阳的“繁阳之金”青铜剑铸工精巧,装饰华美,尤以其从部四字铭文,令人注目:其一,先秦古繁阳有二,究竟应为何处;其二关于“金”的真正含义;其三,衣冠带剑的具体功用。据考证,所指繁阳当是南繁阳,地点在今河南新蔡县以北,当时是经济要地,地理位置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剑铭中“金”字的含义当指兵器,“繁阳之金”应释为繁阳所铸之剑;衣冠带剑有相当的功用,即表身份、封爵及出使访客时带剑。此外古人带剑还具有礼治和修身养德方面的意义,表现了剑除有与戈、矛等古代兵器共有的兵器属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非兵器属性。正是这一属性,使得春秋战国间带剑之风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10,(17):37-37
保山市隆阳区政府高度重视“两基”迎国检工作,立足国检指标,对未达到标准的指标,举全区之力进行整改。根据省里的通报,今年5月初,在35项“两基”国检指标中,  相似文献   

9.
“岁阳”考     
古代“岁阳”之名,《尔雅》与《史记》所载不同,二者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调整顺序、弄清通假,可以做到一一对应。“岁阳”之名由少数民族语言引入汉语,故译写中出现同音异写,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10.
《鬼谷子》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纵横家理论著作,其“转圆”观体现了纵横家的计谋思想。“转”继承了老子“反动寂寥”的思想,讲求败中取胜、因势利导之顺因;“圆”讲求顺循之术与阴道阳取,代表了“转”的极致境界。“转圆”观体现了策士谋略讲求“实用”的精神实质,成为中国谋略学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八书”中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宇宙思想,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原始的宇宙发生因素,“八书”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同时还在《律书》和《历书》中通过阴阳五行八正之气,探究了宇宙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中阐释了“天地人”的作用和关系,在《礼书》和《乐书》中阐述宇宙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2.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就会无礼;疏远了,他就会怨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中的“女子”解释为“汝子”,意为“你的儿子”、“您先生”、“你们几个学生”等等.认为这里的“女”是作为代词来讲的。那么,这里的“女子”确实是作“汝子”来讲的吗?  相似文献   

13.
今年武汉市高考预选文科试卷的一道文言翻泽题中有这样一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施》)有些学生将“日出之阳”误译成“初升的太阳”。其实,只要认清这是一组对句,我们便可对文见义,知道文中的“阳”是同“光”、“明”相对照的,当指阳光。  相似文献   

14.
《老子》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体现出了老子的自然观、演化观,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联系),其演化的基本过程是“冲气以为和”。张岱年对“冲气”的解释是“冲气是阴阳会合之气”,所谓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个性。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潜在前提就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达到“和”的状态,这就必然要使多种事物能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地相处,只有和谐才能“生物”,才能使事物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宝葫芦     
子阳很喜欢听“金刚葫芦娃”的故事,对故事中葫芦娃的宝葫芦更是着迷。有一天,子阳的叔叔从菜园里摘来一个胖胖的葫芦给子阳,子阳可喜欢它啦,把它当做真正的“宝葫芦。这天,子阳把“宝葫芦”带到幼儿园。哇,这样的“宝葫芦”,小朋友们还没见过。天明说:“给我玩一会吧。”“我不给你玩。会弄坏的。”子阳把身体转向另一边,把“宝葫芦”紧紧捂在怀里。春辉说:“让我摸一摸吧?”子阳嘴一撅:“我不给你摸。”小朋友们羡慕地看了一会“宝葫芦”,就到一边去玩了。亚宁用积木拼插了一艘轮船,棒棒用积木搭了一座大桥,亚宁的轮船在棒…  相似文献   

16.
章主要分析了“之”在两段古献中的称代对象,在这两段献中,“之”的称代对象的确定,并不能依靠“之”的一般用法来分析,而是通过对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的。  相似文献   

17.
问仁义礼智体用之别。曰:自阴阳上看下来,仁礼属阳,义智属阴;仁礼是用,义智是体。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只将仁义说,则“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若将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仁礼是敷施出来的,义是肃杀果断的,智便是收藏的。如人肚藏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19.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明人“韵”论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韵”之为“声”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诗之“声”,具有独立于“义”之传达的自指性及审美的情感性;在“韵”之为“神”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神”在结构上对“声”之“有限性”的超越,在生成过程中对“声”之“人工性”的超越。而对工具性、人工性、有限性的超越使诗之“声”获得了澄明人与世界万物的本体功能。明人“韵”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本体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