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论引导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考虑公众细分,以公众在舆论中的表现方式及卷入度为细分维度构建细分矩阵,可将公众划分为潜在舆论领袖、表意舆论领袖、行为舆论领袖、一般潜在公众、一般表意公众与一般行为公众.在监测、分析、影响舆论的全过程中,须识别不同类型公众的特性,把握舆论形成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策略,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舆论事件时有发生.通常,网络舆论事件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围绕着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众舆论的公众性从一开始就与独立的新闻媒介有内在的关联。公众舆论是在资产阶级公众领域 (即市民社会 )中才得以形成的 ,市民社会是独立自治的领域 ,在其中 ,公众的意见通过舆论的形式公开表达出来 ,对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公众舆论的主要渠道就是各种新闻媒介 ,早期的报刊与公众性结合在一起 ,保证了公众舆论在社会中的力量。但是由于现代报刊的垄断化和过度的商业化 ,公众舆论也逐渐成了可以叫卖的商品或是政治的装饰品 ,它仅仅具有数量上的意义 ,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公众舆论现在要靠媒介制造出来而不是自发地表达出来 ,因此公众舆论成了大众舆论 ,而不再具有公众性因而也丧失了原来的力量。所以 ,当代公众舆论有待于重建 ,而这与新闻媒介的独立、自由、批判精神以及对过度商业化是否保持警惕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将他称为传播学家,但是他对"群众"公众"舆论"等传播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对"公众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归纳分析塔尔德和李普曼笔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理性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旨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形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舆论主体是指某一具体舆论环境中的舆论人,即共同面对问题的社会群体,公共关系学通常称其为公众.理论上讲,公众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而现实中,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直接捍卫个人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直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近几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网络舆论往往成为事件的发起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塑了公众在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公众社会向大众社会的转变,公众舆论研究中出现了大众舆论研究的新现象.由此,近现代以来的欧美学者围绕着公众与精英之间的关系、公众和公众舆论自身的二重特质两大问题发生了较大的争执,本文将这些争执概括为公众舆论主体问题之争.  相似文献   

8.
刘玲玲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在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表现都是一定心理势能转化的结果.不同的舆论表达可能是个体认知、态度,情感差异在公众"关心领域"的具象反映;较为一致的舆论表达则可能是群体心理和社会中存在的主流文化心理作用的结果.正常的社会人在产生行为之前是慎重的,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公众需要积累足够的认知以向相对稳定的态度转化,而态度一旦形成,很快就会成为人类评价系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阻碍公众舆论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的种种因素,这种分析自然给人以"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的结论。本文结合李普曼的思路,从公众舆论的三要素切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将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中国的传媒生态,调动了普通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但社会化媒体在促进公众舆论构建的同时,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用户特点、技术特性等因素,也限制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要想实现社会化媒体在公众舆论中的应有功能,应从有效监管信息传播通道及内容、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渗透融合三方面寻求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1月1日创刊至今,<南方都市报>一直参与着近几年来几乎所有重大舆论事件的建构,尤其近几年越来越左右着事件的发展态势.比较突出的,如邱兴华事件、"钉子户"事件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关系到公众权利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黎妮 《今传媒》2013,(1):27-29
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于虚空大地的图景,认为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舆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甲午海战之后,传统的士大夫"清议"式微,新式的政论报刊繁兴,现代公共舆论的雏型初现.由于现代早期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极不充分,中国缺少哈贝马斯所说的在西欧近代转型期出现的、具备相当的理性和自主能力的"公众".现代早期中国公共舆论的这一先天不足,使得知识分子在公共舆论的舞台上,陷于一种相当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公众"的缺位,使得由传统士大夫转型而来的新式知识分子成为公共舆论的绝对主角.科举制的终结,曾使知识分子的地位迅速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领域媒介中(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公众所能获取的意见量不足,甚至处于“缺氧”的状态,如此这般怎能使公众不在长期单一意见体系的熏陶下出现麻醉状态呢?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微博的勃兴,可以看做是公共意识积极觉醒的写照.其实质从正性方向看是一种公众普遍的公共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兴起的微博中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多数公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素养尚未达到相应层面的情况下,此时的微博中也存在大量的情绪性表意和追随性表意.在产生公众舆论后,意见的质量不高,缺乏理性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由微博触发的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试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公共舆论的基因,以及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其形成正确的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莉 《新闻世界》2012,(6):240-24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关键期,公众迫切要求恢复自身的舆论主体地位。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公众舆论主体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再从媒介双重属性与公众权益的冲突及公众意识的觉醒来说明重新确立公众舆论主体地位的必要性,最后进一步说明公众舆论主体地位应理性确立,以期构建新时期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政治生态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对公众决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既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也适应了现代民主治理的趋势.在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民政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网络舆论对公众决策的民主参与的影响,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扩大公众决策的民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文从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论及的分析舆论得从它的起点: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的观点,探讨宁波PX事件中舆论从和平走向暴力的原因、舆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理性舆论在当下生成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洪黎  柴春英 《新闻界》2009,(2):74-75
网络媒介的崛起,为媒体、公众和政府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富有生命力的主流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参与舆论构成的各方,应努力实现社会意见相互交换的畅通,媒体从业行为的高专业标准以及意见表达的成熟与理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崔文佳 《新闻世界》2013,(4):245-246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李普曼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然而,自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已经与李普曼所处年代大为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给公众舆论新的价值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