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心豆     
《红领巾》2008,(6)
祖国是什么zǔ将(jiān%)军问士兵:“匹克,请告诉我,祖国是什么?”“报告(bào%ào)将军,祖国是我的母亲!”士兵爽快(shuǎn%ku.i)地回答。“你回答得很好。”将军满意(mǎn yì)地说。“罗克,你说呢,祖国是什么?”将军接(jiē)着问另一个士兵。“报告将军,祖国是匹克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最好的答案     
这是一节普通的思想品德课,我们五年一班的同学在讨论“如何做才能把祖国装在自己心中”这样一个话题。有的同学说:“努力学习,获得真本领,就是把祖国装在了心中。”也有的同学说:“爱校园、爱社区,也是爱祖国的表现。”还有的同学说:“高唱  相似文献   

3.
我在自己的一部著作的后记中有一句话:“感谢我的祖国。”编辑说:“这句话要改一改。”“为什么?”他答:“怎么是你的祖国,不也是我的祖国吗?”我跟编辑开玩笑:“那就改成‘你和我的祖国’吧。”“那也不行。”“怎么改呢?”“改成‘我们的祖国’”。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其实,用“我们”代替“我”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我们”总不能包括日本人吧,这个“我们”大约是指全体中国人,但是,大约还要去掉那几个汉奸吧,你愿意同那些背叛祖国的人一起说“我们的祖国”吗?所以,“我们的祖国”还得改为“我们全体热爱祖国的人的祖国”才不会有…  相似文献   

4.
对《雨说》这首诗的主要观点如下: 《雨说》这首诗以“雨”为抒情主体,运用拟人化的形象,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吟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挚爱之歌。是对祖国改革开放之初“滚滚春潮”的赞美,是以儿童象征祖国改革开放将带来勃勃生机和美景无限。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能流利地运用汉语讲读范文,这是最起码的素质;能合理地运用书面语,结合范文内容,借助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在生动、活泼、隽永的祖国语言中去领会、感受范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汉语言文字美,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弘扬祖国文化,这又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教师讲授要借助语言来“载道”,学生听课也是通过语言以“明理”.如果说数学课注重“以理服人”的话,那么语文课更看重“以情感人”.可以说语文课是生动、活泼、形象、亲切、感人的艺术性散文,而非严谨、抽象、乏味的文艺评论.否则,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和活力,至少听、说、读、写中“说”的魅力就无从体现和落实.同样,空洞无力的说教,苍白乏味的言辞,让人索然无味,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愉快教学”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但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低层次上,而应从语言组织和表达上追求更完美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扬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优点,结合学生实际,来展示祖国语言的美.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师贯穿始终的严谨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祖国是什么     
《红领巾》2008,(6)
将(jing)军问士兵:“匹克,请告诉我,祖国是什么?”“报告(baogao)将军,祖国是我的母亲!”士兵爽快(shuangkuai)地回答。“你回答得很好。”将军满意(manyi)地说。“罗克,你说呢,祖国是什么?”将军接(jie)着问另一个士兵。“报告将军,祖国是匹克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文题亮相]“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是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还我河山”是国破家亡时中华儿女的铮铮誓言:冉冉升起的国旗是华夏儿女站直的尊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血肉般的感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具备的感情。由于十年浩劫,这种感情在一些学生中淡薄了。对“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祖国为什么可爱,要怎样热爱祖国?”等问题认识模糊。有的学生竟把“祖国”误解为“祖先的国家”,说什么“爱国不如爱家,爱家不如爱自己”。这  相似文献   

9.
荣誉,指光荣的名誉.它是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祖国和民族的荣誉,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荣誉,它是三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正直人孜孜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这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维护祖国和民族的荣誉,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对祖国民族利益和命运的强烈关注上,自觉的把个人利益、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利益、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相似文献   

10.
斟酌斟酌     
要提高语言素质 ,须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其重要作法之一 ,是用词造句时自己多斟酌斟酌。如果发现有不恰当或不够恰当的地方 ,应该改过来 ,并且想想为什么要改。【例子一】“祖国”是个名词。这个词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是“自己的国家”。然而 ,1999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 ,有的报刊举行征文活动 ,把栏目定为 :“我与祖国同龄征文”。这就等于说 ,只要是 194 9年出生的中国人 ,都跟自己的国家同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在这个说法里 ,把“祖国”跟“共和国”、“社会主义祖国”不恰当地等同起…  相似文献   

11.
责任     
“孩子,你知道什么叫责任吗?”“哦,您是东史郎爷爷?”“我只是一个罪人,一个民族的罪人……”“哦,责任?我知道,比如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的责任!对吗?”小女孩自豪地说。白发老人眼中流动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孩子,日本是我的祖国,我也很爱她,可我却曾因为爱她而伤害了别人。”“东史郎爷爷,你会因此而不爱自己的祖国吗?”  相似文献   

12.
风趣的奶奶     
<正> 我奶奶是个从农村进城的老人,读过书,说起话来特别风趣。有一次,我问奶奶今年有多大年纪了,可奶奶却说:“跟你妈妈同龄。”我说:.“奶奶,您是老糊涂了吧,我妈妈才37岁,爸爸才是和妈妈同龄,难道一家人还有奶奶、爸爸、妈妈同年生的?”奶奶笑了笑问我:“祖国啊,母亲!你不是说祖国就是母亲?”我说:“是呀。”奶奶问:“我们的中华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指着地图告诉我“:我们的祖国叫中国。”等到我上幼儿园了,阿姨说:“祖国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  相似文献   

14.
祖国母亲     
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才。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但是,生活中有一个比喻,即使你用它一千次,一万次,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就是把祖国比作母亲。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祖国比作奶妈呢?还有人说:“祖国用她的山川怀抱抱大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保姆呢?不管“保姆”、“奶妈”,或者其它任…  相似文献   

15.
谁都有自己的母亲。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母亲是最亲最亲的人。母亲孕育了子女,用自己鲜红鲜红的血,用自己体内储藏的热力和养料;母亲培育了子女,用自己热切的期盼。用自己谆谆的教诲,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母恩如山。用“母亲”这两个字眼来指代伟大、无私、奉献,是再妥帖不过的了。作为一个公民,他也有自己的“母亲”,这个“母亲”就是他的祖国。祖国母亲是孕育公民体魄的沃土。树高千文,叶落归根,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根”。祖国母亲是培育公民人格的温床。一个成熟的公民,他也许会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但是,改不掉的是乡音,忘不了的是故土,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有着祖国留给你的、永远也褪不掉的印记。祖国是每个公民的“魂”。德国的大诗人海涅说:“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这就为我们划出了一道“人”与“非人”的界线。胡锦涛总书记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列于“八荣八耻”的首位,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开始形成并在西欧工人运动中进行了传播。共产主义的“怪影”使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和反动派惊恐起来。他们攻击共产党人,咒诅共产党人。他们害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害怕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于是造谣说共产党人“不爱国”,共产党人要“废除祖国”、“废除民族”等等。针对资产阶级的这种无耻谰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提出了:“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工人没有祖国”,这是一个彻底革命的口号,这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口号。显然,它是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紧密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17.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一九二五年闻一多先生留美归来,目睹五卅运动后中国的黑暗现状,他发出了这痛苦的呼喊.他曾是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吟咏过“死”,赞叹过“爱”,歌颂过“色彩”.但是,正如他给友人信中说的“现实的生活时时刻刻把我从诗境拉到尘境来”,虚幻的诗境和黑暗的尘境是极端矛盾的.祖国在召唤他,他回来了,然而却失望了.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内黑暗现实激起了他的愤懑.“如花的祖国”被糟踏成“一沟绝望的死水”,满眼是寂无人烟的“荒村”和“满城都是鬼”的北京城.诗人在痛苦悲愤中寻找出路:是置身书斋不管窗外风雨呢,还是应当冲破牢笼有所作为?是贪图个人享乐,还是关心人民的疾苦?诗人开始关注人民遭受的灾难,关心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关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这是既区别于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系”的语言教学任务,又区别于了中学其他学科的教学的,应该说,界限是明确的.这里,此命题的要素包含:(1)“祖国语言文字”即“母语教学”;(2)“理解”即分析、领会、细究自己的母语,属认知领域的能力要求;(3)“运用”即使用.属动作技能领域的要求;(4)“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载体,为装载思想信息情感态度的物化工具,所装载的内容即为学习理解的内容和学习表达的内容;(5)“文字”为“语言”的符号,故可以说“语文“即“汉语”教学.当然,这里的“汉语”不同于仅限于“语音、词汇、语法”的“现代汉语”,而是与中学学科之一的“英语”相似的含义,即不仅涉及该语种的语言知识,也涉及该语种所表达的该民族的日常应用语、书信公文语及文学语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既然“说话”是语文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理所当然的应让“说”占有一席之地,把“说”跟“读、写、听”看得同样重要,绝不能忽视,更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20.
【题记】指导教师吴学祥说: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举办了一次“国庆60周年征文”活动,同学们踊跃参加,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祖国60年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对祖国60年发展的回望与赞颂。李文琪同学这篇《仰望历史》很有历史味道,特别是“仰望历史”“自己的历史”似乎点到了历史教育的根柢,不仅如此,对祖国的爱以及对历史教育价值的感悟也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