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均势是近代欧洲大国处理国家关系时所普遍使用的原则,1815—1914年期间是均势原则被充分运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诸强中,英国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本文拟就英国在这一时期中均势政策的内容与动因作一探讨。(一)  相似文献   

2.
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根据“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建立了新的欧洲政治秩序即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历经“梅特涅中心时代”、“俄国中心时代”、“法国中心时代”和“德国中心时代”几个演变阶段,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告以终结.维也纳体系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在推动近代国际关系方面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20年至1925年的英法关系不失为两次大战间欧洲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内容。其中,“扶德抑法”是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重要政策。然而,英国何时开始有效地执行这一政策,原因何在,学术界尚无多少研究。探讨这一课题不仅可以了解此时期英国欧洲均势外交的特点,而且对于明确20年代前半期英国对法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也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三、雅尔塔体系的产物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是战时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战前的国际关系,基本上维持了传统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格局。亚洲的日本是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去远东扩张,它的活动实质上仍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美国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纠纷,只想坐收渔人之利。苏联忙于自身的建设,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包围,故使其国际地位和作用受到限制,所以,战前只有除苏联以外的几个欧洲大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二战之后,由于德意日崩溃,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关系成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在战争中,国际关系有两个趋势最引人注目,一是美苏关系的均势;一是英国对美国的依附。这两种趋势经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秘密磋  相似文献   

5.
王新德 《历史学习》2001,(12):22-23
1893年法俄同盟的形成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开始对峙的标志,并促成了20世纪初协约国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失败告终。战争震动了整个欧洲,破坏了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各国力量的重新组合。战后,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曾声称“不须结盟”的法国面临被德国彻底摧毁的危险,开始积极寻找同盟。  相似文献   

6.
均势(Bajance of Power),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种政策,在近代国际关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它曾在本世纪上半叶遭到人们普遍的非议,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冶新格局的形成,它重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对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几次重大均势时期进行全面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本文试就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二次均势时期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1618-1648年爆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被近代欧洲史学家视为国际关系的开始,还被英美国际关系理论界视为一个时间标志,因为它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一种固化的威斯特伐利亚“情结”。  相似文献   

8.
以往史学界在论及欧战期间即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时,大多从战争的角度出发,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皆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持这种观点者,不外乎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是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一是这段时期,军阀秉政,独裁、专制,  相似文献   

9.
西欧联合又称欧洲统一运动,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或政治理想,由来已久,其发端甚至可上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近代史上的欧洲统一运动,是想通过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联邦机构达到消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维持大国均势、确保欧洲和平的目的。二战后的欧洲统一运动与历史上的这一运动有思想联系,但都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不仅内容、目标不同,所取得的成效也绝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欧洲统一运动所能与之相比。从1946年9月丘吉尔在苏黎世以《欧洲的悲剧》为题发表演说、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开始,欧洲统一运动再掀高潮,以实现西欧联合为宗旨的组织纷纷建立。1946年年底,英、法、荷、比等国的联邦主义者在巴黎建  相似文献   

10.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由一个分散软弱的地区跃为欧洲的大国之一。德国的统一不仅大大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德对立的加剧与法俄接近的可能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的大国地位一落千丈,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丧失使法国对德国的恨意日益滋长,主张复仇的保皇党人把德法民族仇恨煽到极点。法国的复仇情绪使德国深感不安。俾斯麦在普法战争后曾公开对法国大使说:“我完全相信,这次战争不过是德法之间将要发生的许多次战争中的第一次,在它之后,还要爆发一系列其它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1875年夏到1878年夏,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牵动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所谓“东方危机”,它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起义,保加利亚起义、塞土战争及俄土战争。一百多年来,“东方危机”一直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仅就“东方危机”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土耳其当代历史学家把自“东方问题”发生以来包括“东方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世纪英国外交活动中的三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外交政策的“孤立主义”特点及产生的根源是脱胎于传统的欧陆“均势”思想。这一外交政策对19世纪中晚期欧洲大国关系格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1879年10月建立的德奥同盟是在德俄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两国签订的双边条约.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的欧洲均势失衡,各欧洲大国希望通过结盟来维持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德奥关系破裂和德饿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出现引起民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不安,基于意识形态和一战后世界和平的考虑,苏联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这种安排上使苏联处于欧洲的边缘。“边缘化”政策导致欧洲均势的破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二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整体世界业已形成的观点,从1914—1918年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尤其是世界整体经济、政治与大战的关系等诸方面对这次战争的世界性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述,论证1914—1918年的战争确实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  相似文献   

16.
<正>1853—1856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英、法、土耳其(后来有撒丁王国参加)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这次战争是欧洲列强在近东长期争夺的结果,是他们在“东方问题”上多年酝酿的矛盾的爆发,同时它又是十九世纪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关系,对欧洲、亚洲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17.
1879年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欧洲均势失衡,各大国力图通过结盟来恢复欧陆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的俄奥关系破裂和俄德关系恶化。1879年德奥同盟是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体系,世界近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为了满足国际政治的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政治体系存在的基础是“均势原则”。所谓“均势”是体系内双方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纵观历史,“均势原则”往往是大国维持和追求霸权地位的一种借口和手段。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就是“均势原则”下的产物。其实,均  相似文献   

19.
了解发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认识这些战争前后主要大国的关系及与相对和平时期密切相关的三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格局。主要考点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法两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习》2002年第一期登载了湖南省湘乡一中左丹书提出的一个问题:英国为什么没有参加“神圣同盟”而参加了“四国同盟”?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以下的解答以供参考。一、英国为什么不参加“神圣同盟”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的维也纳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但是欧洲列强在瓜分领土的斗争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英国在欧洲长期以来推行“大陆均势”政策,不愿意看到俄国过分强大,希望欧洲大陆几个强国互相倾轧,以便从中操纵,坐收渔人之利,因而积极支持奥国对抗沙俄,反对俄国将其吞并的波兰土地建立波兰王国的计划。法国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