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莫淞淋 《广西教育》2023,(13):85-88
本文分析读写结合对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以读促写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助力学生理性表达等。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考场作文命题增加了思维的容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试题的能力、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而蕴含着美丽哲思的优秀作文也成了作文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目前多数初中生写作文,不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不太重视对哲理语句的思考提炼,以致文章显得肤浅,感染力不够。如何让文章展现出哲理之美呢?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相似文献   

4.
陈娜娟的散文充满思辨色彩。其中有生死之辨、情理碰撞以及对家园“有”“无”的体认。面对着这些二元的矛盾问题,作者不是在进行哲学的探讨,而是以她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的叙写和感悟,完成对生命意义、情爱话题和人类家园的表达。读者也在其情感的冲击下,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哲理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一个停电的夜晚,我随手拿起书桌上的《初中生》,就着摇曳的烛光翻了起来,立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那以后,我便经常与《初中生》聊起天来。我们朝谈太白暮说徐迟,时而驰骋于塞北平原,时而徘徊于江南雨巷……真是不亦乐乎。与《初中生》聊天,“卷首语”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把我带入一个充满哲理的空间,告诉我怎样生活,教我辨认真善美、假丑恶。与《初中生》聊天,“名人随笔”使我了解了许多中外名人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对很多事件的看法。这些名人中有我从小就仰慕的“小时傻,终成大气”的舒乙,有勇于开拓的“世界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6.
阅读时我们也要注意品味文章中文段中深含的意味;有不少的文章中渗透着表达着人生的哲理,人们常常把那些思想深刻哲理丰富的诗称为“哲理诗”,把这样的短文称为“哲理小品”。如原野的《今天最好》(节选),就表现出哲理小品的特点,文中的很多话语都能激动我们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高校研究生马列理论课教学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哲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培养在于提倡一个“博”字,培养全方位哲学思辨能力;突出一个“精”字.培养抽象哲理分析能力:讲究一个“深”字,培养理论创新能力;注重一个“用”字,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哲理诗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地写景、抒情,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中国古代哲理诗,源远流长。哲理诗的观念,近代以来开始产生,但以诗谈哲理的现象,先秦时代便已出现。《诗经》暂且不提,只要看一看屈原的作品,就会发现。如“何方园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心不同兮媒劳,思不甚兮轻绝?”(《湘若》)等便是借事阐理明志,深含哲理的诗句。文随业变。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思辨能力的不断增强,深富哲理的诗体,亦日趋繁盛…  相似文献   

10.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清·刘熙载《艺概·诗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不少初中生的作文语言表达单调、贫瘠、乏味、缺少表现力和生命力,诸多“公式化”的语言表达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会导致虚假的文风蔓延和盛行。作文中,学生要能抒发真情实感、开拓形象思维、增强文采意识、运用哲理语言,进而实现作文语言的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12.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哲理思辨类考题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  相似文献   

13.
“思辨”即理性思考辨析的能力,结合一次月考作文实例,分析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师生共写背后的思辨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宋亚军 《学语文》2005,(3):22-23
美的散文是诗意的栖居,它能用平平常常的方块字,堆聚出一种意境,透射出一种韵味,让人叹赏流连,手难释卷。本文就有一种哲理诗的韵味在流淌。开首,以花喻人,顺势引出一代文豪雨果的事例,然后用诗一样的语言作精警归纳:“生命有的时候很苛刻,它要一个完美的灵魂;生命有的时候很宽容,只要一个微笑,甚至一个表情,就满足了。”这句话,韵味丰厚,极具张力。下面,用“人生的任何风景都在我们左右两边”做总述,然后,用“晴”“阴”、“歌”“曲”、“生”“死”等做“左”“右”的形泉化例证。思维独到而开阔,思考深入而缜密,渗露出哲理思辨的气患。接下来用泰戈尔的话叠印话题后,又生发出一段韵味悠远的议论“幸福在……每一个高尚的灵魂,在我们……那一处,那儿离天很远,离云很近……”最后。更是用形象化的诗一样的语言,带着读者步入哲理思考的天地。有诗意在飘飞。有哲理在穿潘.白有一种独到韵味飘逸文间。  相似文献   

15.
只有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把潜能发掘出来,把赤诚的心展示出来,并且让“自我的心”与“生活的心”发生碰撞,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燃成创造的烈火,作文才有神奇的感染力,才有振聋发聩的哲理思辨力!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学语文》2010,(4):35-35
一般说来。哲理诗皆通俗易懂,阮元这苜诗(见卷首),尤其是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更是家常大白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学习三”曾选有此诗),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无限丰厚的(这将在后面的立意分析中明显见出)。读此诗,“深者得深,浅者得浅”,考生们决不会无话可说.但若要“说得好”、“说得高分”.却又必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相当的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指的是在阅读与鉴赏时对同一文本的反复阅读,并对已有阅读多次还原后的再阅读、再思考、再揣摩。还原,不仅遵循了元认知,同时也是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有效渠道:阅读还原追溯作者创新思辨,学习过程还原评析认知思辨,思维过程还原显现可视思辨,表达构思还原深化表达思辨。  相似文献   

18.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两难问题是促进学生素养进阶的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中与初中生如影随形,是他们个人成长需要迈过的“坎”,是思政教材“有意而为之”的设计。思政课中的两难问题要结合思辨释疑学习任务精准施策,引导学生在真情境中真思辨、真释疑。将嵌入式动态评价贯穿于思辨释疑学习任务,能以评导学、以评促教,合理调控学生思辨时间,促进学生道德水平进阶,推进思政课堂不断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20.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