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与能力 .有的学生能听懂课 ,但不会做数学题 ;有的学生会模仿例题做同一类题目 ,若题目的条件稍一变化就束手无策 .原因之一 ,就是不会探求解题思路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把解数学题分成四个步骤 :理解问题 ,拟定解题计划 ,实现解题计划 ,回顾 .其中拟定解题计划即寻求解题思路是关键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解题思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作一介绍 .1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是寻找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开放型题目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已知条件开放;二是多种结论、答案并存。一些开放型题目具有其中一种特征,有些则是兼具两种特征,这就决定了该类型题目的解题过程更具有探究性、拓展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题目类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通过开放型数学题解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所谓隐含条件,通常是指题目中的含而不露、不易察觉的固有条件,由于它的存在,致使不少学生解题失误或陷入困境,但若能引导学生细心反复读题,审题认真观察,发掘隐含条件,并加以充分利用,常能拓展解题思路,优化或简化解题过程,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仅就如何在数学题中发掘隐含条件,谈谈自己的尝试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概念图是一种直观形象表征知识及展现知识关联、思维过程的学习工具.通常概念图由链接、节点、有关文字标注等组成,往往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应用于数学解题.对于数学题而言,其标准形式涵盖条件(已知与前提)、结论(未知、求作、求证、求解)等基本要素,其中解决问题的初始与目标分别为条件与结论.事实上,解题即在明确题目已知与未知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推理与运算等方式求出正确答案.运用概念图解答数学题有利于梳理思路,提升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正确审题以明确题目要求是顺利解题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已有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审题能力逐步得到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理解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进而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有不少学生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而形成了草率看题(只关注具体的已知数据,而不注意分析物理过  相似文献   

7.
隐含条件的概念是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通过题设、结论或相关推导能够找出来的解题条件.在初中数学中,大多数学生通常由于对隐含条件的忽视而出现解题错误,对初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先简单介绍隐含条件的作用,接着结合实例阐明隐含条件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寻找巧妙的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已知条件是分析和解题的依据,但是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数学的解题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把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都用上了,解题方法也是正确的,可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正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解题时没能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因此,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必须认真推敲题目,找出隐含条件,从而顺利解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解答数学题的过程,是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巩固程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措施。一、重视审题、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没有对题目内容的确切了解,不清楚题目中条件及需要回答的问题,就谈不上对问题的顺利解决。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时,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审题程序。首先是全面理解题意,让学生读懂题目的内涵。其次是明确哪些是给定的已知条件,特别那些已知条件中以间接而不明确的状态出现时,如何将它转化成明确状态。如:一辆…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题中,“已知”与“所求”、“条件”与“结论”本来就存在着必然的固有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往往是隐藏的,要求解题者去探索、发现。解数学题,就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变换,最终发现这种联系,求得题目所需要的答案或证明。用现代控制论观点来  相似文献   

11.
构造法就是以已知条件为载体,以所求结论为方向构造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解决。构造法对能力的要求较高,且构造思路因题而异,所以一般学生难以掌握。但学一些构造法解题对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下面举例简单介绍构造法在数学题中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理解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进而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有不少学生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而形成了草率看题(只父注具体的已知数据,而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些则根本看不懂考题,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思路的选择,要靠从可以接近它的方向去攻击堡垒.任何数学命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两部分组成,解答数学题,就本质而论,就是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设法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使我们能够顺利地由此岸(已知)到达彼岸(未知).拟定解题方案,寻求解题方法,首先要理解题意,善于思考,挖掘题目本质属性,其实  相似文献   

14.
数学题中的某些条件,不是直接在已知条件中明显给出.而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这种条件我们称为隐含条件。在解题过程中,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隐含条件对解题的影响非常大,有些隐含条件.如果挖掘不出来.就会使题目的解答无法进行,有些隐含条件.它虽不影响解题的思路,但会使你得到错误的结论,发觉隐含条件实质是使题设条件清晰化、具体化.以便能寻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挖掘并利用好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数学题目一定包括已知条件和结论两部分,这是解题的依据。因此无论解决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基本途径。所谓解题,就是揭开“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导出怎么样的“未知”。数学问题千千万万,难易不一,每个题目的要求也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一,就是用一个题目对不同的人来说难易也不一样。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以上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通过解题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意义、分类、解数学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和解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等等。  相似文献   

17.
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已经完成了“以知识立意命题”到“以问题立意命题”直到“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发展过程,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提高了对中学数学“教”与“学”双方的要求,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优化解题思路,提高思维品质是摆在中学数学“教”与“学”双方面前的首要任务。解数学题的两个基本要求是:一要准确,二要迅速,能否在解题前收集到有用的正确的信息,找准解题的切入点,优化解题思路是解数学题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拓宽解题思路,优化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解数学题是训练数学基本技能的主要方法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所获取的信息是制定解题计划的依据 ,正确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做一道数学题大体上都有审题、想题与解题三个阶段 ,下面结合这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审题时要细心观察 ,看清题意 ,即要正确地感知题目中出现的主要概念 ,分清什么是已知条件 ,什么是未知条件例 :已知 n为大于 4的整数 ,求证 n2 - 3n不是完全平方数。证明 :在关于 n的二次三项式中 ,由 n2 - 3n得判别式    △ =(- 3) 2 - 4× 0 =9>0故 n2 - 3n不是完全平方式。显…  相似文献   

19.
解数学题是一个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读题,学生必须要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解题,因此,正确的读懂题意是解数学题的第一步。论述了培养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已知条件是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依据.通常,命题设计者为深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关键的已知条件隐藏在题目中,不直接给出,以增大题目的迷惑性和解题难度.学生在答题时若能准确找出隐含的已知条件,问题会迎刃而解,否则就会一踌莫展.因此,准确挖掘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