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释为“明月今夜即有。何以要问?开端便是奇逸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显然这是把  相似文献   

2.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 ? 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解为“明月今夜即有 ,何以要问 ?开端便是奇逸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这显然是把“有”当作“存在”来解释的 ,认为“有”和“无”相对。其实 ,这种粗线条的注释也不能令读者满意。我认为 ,把“有”理解为“升起”较好 ,联系作者的处境和词的小序来看 ,当时作者是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 ,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浓。诸种愁绪困扰 ,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饮酒不多 ,却有了醉意。猛抬头 ,发现玉兔高悬 ,便端着酒杯 ,醉眼朦胧地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月亮升起了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明月的感怀。千百年来,面对一轮皓月,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或吟“茅店月”,或颂“关山月”,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都读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还记得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朝苏东坡从天上的明月想到了天宫,想像确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6.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的时候写的。当时,他赏月赏得很高兴;他又喜欢酒,以致“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一起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坡这时是手里端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问月。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下面第二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照词调来安排,“把酒问青天”这话必须摆在第二句,因此就把这两个问句隔开了。“明月几时有”,并不是问月亮到几时才有,而是问,明月从多么远古的时…  相似文献   

7.
明月几时有小儿问:“爸爸,明月什么时候有?”我说:“晚上。”“可为什么今晚没有?”“今晚天阴。”“可昨晚天好得很,满天的星星怎么也没有月亮啊?”“那是因为,因为,哎,你不懂,这叫月有阴晴圆缺。明白吗?不是每个晚上都有月亮的。”“可是那天早上是白天,我怎么也看到月亮了呀?”我被问得眼冒金星头昏眼花。“爸爸,你把咖啡倒键盘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变幻时空,自然有了人生才如此绚丽。作为自然的宠物,我们都拥有自己的人生。然而以“万物之灵”自诩的人类啊,我们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英雄一世,在戎马倥偬之余也不免感慨万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人生在豪放之中也带着哀怨;“唯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1.
月以咏怀,情景交融苏轼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写心中不悦,表达同胞情谊,实乃精品中的精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领起,破空而来,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真是奇逸之笔,更见东坡居士超逸旷达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似文献   

12.
请别开生面     
有个故事。传说,王安石当主考官时曾审阅过一位考生的卷子,他发现卷子中有一句“明月当头叫,黄犬卧花心”,便断定此句不妥,理由是:朗朗明月,怎么能开口叫呢?小小花心,如何容得下黄犬?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头照,黄犬卧花阴”。自然,这个考生因此而名落孙山。过了一年,王安石去南方的潮州,才发现那里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昆虫叫“黄犬”,这才后悔不迭,惊叹道:“错了!错了!是我错了!”那么,与此有关的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呢?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会由此引发出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即:“王安石主观片面过于武断”、“王安石自以为是胡乱表…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是北宋中期一代文坛宗师领袖,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是最早从事豪放词的创作并为豪放派奠定基础的大词人。他的词具有教育的文学艺术成就。抒真情,感天地,泣鬼神,意境深邃,语言精妙,妙在成为千古佳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作者任密州知府的时候,本文从气韵美进行分析。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  相似文献   

1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不是在说梦?“我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满嘴的砒霜气味,就象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天闹不消化,因为我晚饭全呕出来了。”包法利夫人服毒,与你福楼拜何干!“弥尔顿把天堂描写得比地狱更加令人神往。”弥尔顿去过天堂吗?没有!那么,他何以将天堂写得如此之美呢?这就是艺术创造。“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在一定程度揭示了文学  相似文献   

1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文学史上历来被推崇备至.八年级语文下册入选的这篇古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词人见月而问青天,追月而迟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情烦闷的苏轼对人世间的污浊颇感不满,他把眼光投向了明月,遥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发出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我与学生一起欣赏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苏轼为何要叩问青天?我虽然自以为是地回答了孩子的疑问,但总觉得自己给的答案很牵强。  相似文献   

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相似文献   

18.
提到开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人们自然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气势雄浑的佳句。但作为艺术造诣极深的一位大家来说,他不会只追求单一的创作风格,而会博采众长,从多  相似文献   

19.
都说写诗难,可在一次教学中,我班的46名学生写了一首小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那堂阅读课说起。那节课是四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积累·运用六”的阅读《雪化后是什么》。短文后有一个问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这还用问,当然是“雪化后是春天”这个答案最好了。可谁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雪化后就是水呀。”“雪化后怎么能是春天呢?”“雪化后应该是冰”。……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也很失望,但我没有埋怨孩子们,我只是告诉他们:“你们的生活空间是宽广的,可你们的思维就像被…  相似文献   

20.
【过程描述】“老师,这首诗某某还会唱呢。”“是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怎么样?”“好!”这是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的一段插曲。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大,灵机一动,宣布下堂课(正好是下周一)举行诗词演唱活动,要求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设计出活动方案,写出一份计划书,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参见课本附录“应用文”中的“计划”一节。没想到学生很快就讨论起来。笔者不忍心泼冷水,只好临时改变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拟计划。师生互相启发、补充,完成如下:“诗词新唱欣赏会”活动课计划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