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侯芳 《现代家教》2002,(6):30-30
现在的家庭孩子是轴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他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像皇帝、公主一样地捧着。很少的孩子能够在有好吃的时候,分一份给自己的长辈,父母需要帮忙的时候能主动地上前帮一把。对于这些,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找一些理由为孩子开脱。其实,这种“不懂事”正是孩子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的表现。试想,一个从小对父母缺乏孝心的孩子,长大了对他人、对社会又会如何呢?针对这种现象,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献爱心活动。  相似文献   

2.
杨凡,12岁,深圳南头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百名科学小院士”评比活动中,杨凡成为深圳市入选的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小院士”。这个有着“世纪之星”“环保小博士”“十佳科技少年”等众多“头衔”的憨憨实实的“小伙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何可取之处?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记者前往深圳采访了杨凡的父母。慧眼识才杨凡2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特别喜欢玩积木,而且经常能把看到的东西凭记忆搭出来。杨凡的母亲说:“没想到这小家伙搭得还挺像,特别是飞机和军舰,是小杨凡最喜欢搭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以前朋友间聚会,父母一句话,转天全家老小就出现了。不知什么时候,父母开始犹豫,先是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看看孩子的安排,即使就是为了孩子搞的聚会,也要看他喜欢否。局外人一定会问怎么回事,回答常常是:“等你的孩子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大?多大?一般我们讲的是孩子的少年期转入青春期,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似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身像一个雷达,随时可以测试出任何使导航中的父母失控的最有效方式。对于父母,这是一段最伤心、最难以忍受的时期,就如美国一位教授所描绘的:父母最爱干净,而孩子却一定要把自己的房间搞得…  相似文献   

4.
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亲教养态度的不当。管教孩子时,必须维持一贯的作风,贯彻原则不能动摇。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就应受批评,假如父母再次原谅了他,那如何使孩子学到教训、成龙成凤呢?当孩子有求于父母时,父母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好吧,好吧,但下次不准。”这种对孩子让步的情形,特别会使孩子变得任性。虽然父母说“只这一次”,但可能不久他们又会像这次一样,或者明天也会像今天这样,如此,想使孩子确实遵守规定的事,就比较困难了。因此,绝不能轻易让步于孩子。一般来说,父母所规定的事,孩子们很少…  相似文献   

5.
记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决定教他识字,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我希望通过识字教育使孩子变得聪颖、早慧,但我心中有一把“尺”,有了这把“尺”,我施行的识字教育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由希望转而失望,由热忱转为冷淡,由投入转成放弃。  相似文献   

6.
经常听到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做题和考试的时候马虎”、“写字磨蹭”等等,父母在诉说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做出如下的总结:你说他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他怎么就是不改呢?总之父母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相似文献   

7.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耍耍赖、闹闹小脾气、做点小坏事,大人一般也都不当回事,反正孩子还小。可是五六岁的孩子还是不守规矩、不懂礼貌、到处惹事,做父母的可就坐不住了。父母们不禁感叹:这孩子怎么这么“怪”呢?  相似文献   

8.
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家长咨询关于孩子赖床的问题。孩子赖床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生存体验和应对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的赖床行为也需要给予真切的认识。有人问,当父母纠正孩子赖床行为的时候,自己也会偶尔赖上一次两次的,那为什么父母的眼睛总是盯着孩子呢?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个小时左右处于睡眠状态,看着躺在床上的小宝宝,年轻的父母不仅不会“教育”孩子不要贪恋床、早睡早起,反而由衷地喜欢看孩子睡熟的小脸蛋,如若有人吵醒了孩子,父母们大多…  相似文献   

9.
《母婴世界》2011,(9):104-105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流行的一个新称谓,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日寸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你是“直升机父母”吗?是什么原因让家长成了“直升机父母”?这种以爱为名的“保护”到底是爱还是害?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蹦寺孩子呢?  相似文献   

10.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突发的一种性格显著偏执的问题行为,尤其多见于低年级学生,男性多于女性。一、小学生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都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孩子被家长“捧”成了“小皇帝”,天长日久,这类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横和自私。当他(她)们进入学校成为集体成员后,往往就把那些障碍身心健康,影响智力发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逐渐表现出来。一贯受父母宠爱,有求必应的“小皇帝”们在学校里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家庭教育的报告会上,我向年轻的父母们透露了一个秘密:您的孩子天生是个音乐家。父母们不禁笑起来。可能他们觉得我是故作神秘,是故作惊人之语。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是个“天生的音乐家”呢。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话,上面这个“秘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婴儿出生的时候,那响亮的啼哭,在我看来,既是来到人世的“宣言”,也是一首嘹亮的歌曲。那自由、无所顾忌而又富于节奏的啼哭,实在是十分美妙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美感。婴儿是踏着音乐的节奏来人世间报到的。同样,当一个婴儿还不能理解语言的时候,已…  相似文献   

13.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得了做父母的奥秘,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20多年以后自己做父母的教育实践中,可见,做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是可以“遗传”的。家庭教育经历成为孩子的一个“基因”未成年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前家庭期。从孩子出生到法定结婚年龄长…  相似文献   

14.
有些做父母的一辈子为孩子操心,到头来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无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以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事皆备于我。2当他口出狂言时,尽管讥笑他。这样,他的词汇就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会把人气死。3避免批评孩子,免得孩子觉得内疚。这样,将来他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就会感到全世界都与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4把他随手乱丢的东西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这样/长大后…  相似文献   

15.
意外的收获     
新学期大班的第一节美工课是折纸———气球。当我教孩子们折完最后一步并吹起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像不像气球?”孩子们都说“像”,紧接着有个孩子说:“还像小灯笼。”我细看也觉得确实像个小灯笼,当时我的脑子一闪:如果再将气球做成小灯笼不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美工活动吗?它既是本次美工活动的延伸,更是一次升华。虽然我的备课计划上并没有做“小灯笼”这一步,但我决定领孩子们做一做,试一试。我开始有意识地往“做灯笼”上引:“老师也觉得它很像个小灯笼,怎样才能更像一些呢?”沉默了约半分钟,杨尚东小朋友回答:“把它挂起来就像了。…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到父母们抱怨: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其实,父母这是冤枉了孩子。父母说的话孩子都在听,而且孩子是非常听话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也许是因为父母自己说的话有了问题。父母的话说得不符合科学,比如希望孩子一天到晚都对书本如醉如痴;比如希望孩子对别人很圆滑但是对父母却要诚实等等。本期的《谨慎教子》一文,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小的时候在外面受了欺负,父母告诉孩子“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孩子听了父母的话,采取了这种自卫方法。但是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再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大的伤害和…  相似文献   

17.
王春亚 《云南教育》2007,(10X):43-43
每个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当今独生子女的任性更厉害。看着一个个小倔脾气,爱子心切的父母要么大发雷霆,要么百依百顺,要么对孩子软硬兼施,可不管怎样,孩子不仅“本性难移”,还常常“得寸进尺”,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只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就能轻松应对孩子的任性。  相似文献   

18.
晏红 《家庭教育》2004,(2A):32-33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这扇天窗什么时候打开合适呢?现在,大多数中国的父母已经知道,4岁之前是幼儿智力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可是大多数父母是在孩子2岁之后才开始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么,2岁之前呢?1岁之前呢?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要“受教育”吗? 在距今190年前,一位居住在德国偏僻乡村名叫卡尔·威特的牧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秘密——零岁教育的秘密。这里所说的“零岁教育”是指对不满一岁孩子的教育。卡尔·威特同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结了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