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在《伤逝》中使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营造出一个忏悔的涓生形象。涓生通过内心的独白表达他的罪过,却又通过回忆“事实”展示自己的无辜。这种混乱的叙事方式像是借助“忏悔”的外衣来求得“道德”的宽恕,从而为他抛弃子君的行为找到合理性,这就使得涓生的“忏悔者”形象有了讨论的空间。通过文本的叙事策略分析涓生的心理,从涓生的叙述语言中体会其爱情观,同时对子君的叙事空白进行合理填补,从而对涓生的“忏悔者”形象再阐释。  相似文献   

2.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伤逝》及涓生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从叙事角度看,主要源自于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透视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则为该文本涓生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的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通过《伤逝〉,去理解与反思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启蒙与爱情。涓生的观念式启蒙让自己感到虚空,让子君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涓生与子君是启蒙与爱情相结合的关系模式,观念上的启蒙、爱人的理想形象互相激发动力,这种高度理想化的爱情遭遇现实生活后,也会造成更大的虚空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通过《伤逝》,去理解与反思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启蒙与爱情.涓生的观念式启蒙让自己感到虚空,让子君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涓生与子君是启蒙与爱情相结合的关系模式,观念上的启蒙、爱人的理想形象互相激发动力,这种高度理想化的爱情遭遇现实生活后,也会造成更大的虚空感.  相似文献   

8.
王亚瑾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3):41-42,48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在"彷徨"时期塑造的寻路者形象,子君勇敢而盲目,很快坠入毁灭;涓生却时时反思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断地追寻,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只能"用遗忘和说谎"作前导,去走未来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拥有自己独立叙事和话语体系的一位作家。笔者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子君在叙述中的不可言说背后隐喻的主体身份的被诠释状态,涓生的视角叙述中,其不平等对话,使子君被大众误认为成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子君的主体性阐释受到涓生和鲁迅作为叙述者身份的禁锢,出现了子君无法对世人发声的失语画面。通过这一问题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批判涓生在追寻"五四"新思想的同时,处在传统男权专制主义毒瘤危害的困境,这对研究鲁迅自身的思想深刻反思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逝》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他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的自我反省式的思考与忏悔赋予小说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主要以涓生对自身弱点的剖析和对自己的自私行为的忏悔为主展示涓生丰富的心理内涵,达到对启蒙者的警示引导。这也体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一贯风格:他总是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为背景,以总结教训,激发进取为主旨。  相似文献   

11.
《伤逝》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涓生。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小说《伤逝》进行分析。从叙事语法看,文本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子君与涓生的性爱故事;运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表现了涓生失去子君后的懊悔心理。  相似文献   

13.
在《伤逝》的阅读历史中,涓生这样一个平凡、庸俗的人,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因为他是所谓的智识者。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子君的形象模糊不清去责备鲁迅的不公,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他已经为民族的沉疴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力,况且鲁迅在创作时重视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他是按照自我体验优先原则进行创作的;选择涓生这个类似智识者的视角,当然有利于作者反思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相似文献   

15.
在《伤逝》中,我们习惯指责涓生,是他的自私、虚伪导致了无爱的子君走向灭亡。然而在《寒夜》中,同样抛弃家庭的树生却让我们施以同情。其实,涓生和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类人,既然我们可以为树生的离开而试图找理由,那我们为何要对涓生那样苛刻?本文从两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出发,试图对涓生这一角色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伤逝》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子君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下,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与自己所爱的男子涓生结合,"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可是不到一年时间,涓生失业.随着经济压迫的到来,爱情的幻梦终于破灭.在涓生告诉她"  相似文献   

17.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定个人主观因素,即涓生的懦弱、不切实际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子君的不彻底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思想基础,涓生的冷酷、自私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中子君、涓生“内化”的封建意识是碾碎他们爱情梦想的沉重思想包袱,涓生追求爱情的过程充满了挣脱与追寻的悖反,它们和二人间爱情心理距离矛盾性张力的缺失一起成了二人爱情悲剧的内在症结。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伤逝>中涓生在和子君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中三重人格从正常发展到短暂和谐,再到不断裂变的过程,涓生自我的退缩和迷失,导致了他与子君的婚姻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