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彰显了中共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与坚强决心。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求;是应对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观念认知到自觉行为都不容乐观,表现在大学生海洋环保知识缺乏、自身的海洋环保素养不高,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薄弱。最后,从知、情、信、行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生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知先觉者、真诚拥护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本文论述了环境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结合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通过开展大学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转变思维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加强生态环保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努力建设伟大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近年来屡次出现的各类污染问题,作为维护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执行者,各基层环保部门应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各类环境问题,切实承担落实区域减排目标责任,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科学高效的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科学高效的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优势,针对大学生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存在的障碍,例如自身能力的不足、外部重要支持的缺乏、体制的不完善等,提出加强政校合作,是解决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障碍,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选择,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效率。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用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换来的。因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借鉴我国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他国环保经验,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中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并运用法律的、技术的措施综合治理,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现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74-78
《周礼》作为我国古代经国治民之典保存了西周的各种典章制度,这其中也不乏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梳理《周礼》的生态环保思想后,我们发现《周礼》是用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这一条线索将各种生态环保思想贯穿起来,它将山林川泽的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农作物的保护,禽畜的保护和育种,以及灾害后的生态资源恢复等各种实践统一起来,即《周礼》的生态环保思想把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工环境的维护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了系统的表达。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周礼》这部生态环保的宝典对于我们系统地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从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重要意义出发,讨论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文素养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建设,教育先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极大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开发保护高度地协调起来。而从提高人文素养着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议强化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在素质养成教育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在环境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等建议,以此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探索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文明,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我们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根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中的问题,探索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通达,需要对现有的环境法理论基础进行革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环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理应为生态文明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环境法指导理念的转变,到法律原则的变化,再到立法模式和法律体系的今后发展方向,我国环境法的发展要始终围绕着生态文明这个主旨。虽然我国的环境法仍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生态意识具有协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双向性,辐射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时代特征。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人地和谐的教育。通过《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而且有助于形成保护资源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行为。文章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也更加重要,需要在中专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中专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自然和人文的基础知识以后,还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实现环境保护和地理教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