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对媒介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以广播这一媒介形态为例,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力,尤其在沟通方面,使广播节目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呈多样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在赋能技术驱使下,新兴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并迅速演进,在承续以往媒介形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新兴媒介有着鲜明的特殊演进规律.文章通过对媒介形态发展历史的阐述,分析历史性媒介演变的基本趋势及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内在的关系特征,进而通过现阶段新兴媒介技术发展、符号传播特征以及与人感知作用关系,概括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的特殊规律,并讨论了新兴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促使人们关注媒介形态的变化。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是媒介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化前提。基于电视和网络技术,数字电视应运而生。数字电视的出现,既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也是媒介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数字电视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内容生产、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福特斯调查公司报告看美国媒介市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积龙 《新闻界》2006,(1):97-99
对于媒介世界而言,任何一种重大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媒介利益、媒介关系和媒介经营理念的重构和再造。美国媒体市场流变因其发展的先锋地位对全球媒介市场都有启示。2005年对美国媒体来说是纵横捭阖、博弈与消长共生的一年。2005年7至8月间,美国商业媒体(Am eri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媒介改革的推进在打破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增加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媒介的形态开始多元化,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这些媒介随即将进行融合。狭义的媒介融合,单指对不同形态的媒介进行融合,而从广泛的范围来谈媒介融合,它还指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它会带来一把双刃剑,中国媒介的融合势必会给媒介行业和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此本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熊忠辉 《视听界》2014,(1):23-28
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狂想、政治力量的控制乃至禁止,并在一段时期一个国家内部达到某种均衡。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将共同形成共生共存的现实,系统内外的媒介合作注定使传播效果更佳。本文从媒介形态和媒体的发展规则、媒介变迁的历史等方面讲开去,透过媒介进化的视角讲述电视如何迎接新生。  相似文献   

7.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三次主要的媒介形态变化,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而每一次形态变化都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反映出科技水平的发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强大推动下,当代社会处在一种数字媒介影响逐步扩大、三种主要媒介并存的混合媒介形态的时代。然而,在科技作为推动力这一影响巨大的外部因素背后,我们不能忽略受众需求与媒介形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电视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来看,伴随着电视媒介实力的发展与壮大,必然要有一种区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符合电视媒介特性的言论节目形态应运而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0.
涂慧  袁志坚 《新闻前哨》2007,(12):35-37
随着多元传播格局的形成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报网互动成为我国新闻业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形态。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我国报网互动的演进过程,提出报业在采编层面报网互动的基础上,应推动媒介运营和媒介发展战略层面的报网互动。对此,可借鉴美国报业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将媒介融合作为报网互动下一步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战略,实施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的组织融合、内容分发、资源共享、产业关联、利益互惠。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肇始自将传统媒介融合于一体的想象,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这也使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本文尝试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13.
杨柳  曾茜 《新闻前哨》2023,(8):54-55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步发生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身体器官的不断延伸,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只需要一部手机,几个应用程序,便能知道天下事。但随着媒介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们内心世界的异化,社会道德底线的沦丧,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愈演愈烈,于是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本文将以目前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通过其测算方法和技术,来阐述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催生了很多新的媒介形态的同时也在融化着传统媒介之间天然的壁垒,不同媒介之间内容和传输平台的共享不再受到媒介传统属性的限制,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介平台间自由流动,媒介融合的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人类媒介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媒介、人工媒介和电子媒介三大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对应着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媒介。但是,媒介的形态和功能如何演进到了今天的状态?为何后来的媒介能够挤掉、覆盖甚至取代前面的媒介?古今媒介的进化有无一个简明扼要的共同规律?作者以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魔术化"程度的由低到高就是人类媒介进化的共同规律,并经历了五个特征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媒介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洞彻未来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时间”的主导性开始逐步显现。对此,媒介环境学派从技术物质性出发,提出媒介技术造成了对当下的执着和时间视野的塌陷,推动了时间延续性的毁灭与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机械钟表的发明产生了可被切分与割裂的抽象时间,并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型变出曝光时间、点状时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新型时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媒介信息的因果链接被切断,社会同步性韵律被打破,受众的公共性反思与社会行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如此,由媒介技术所驱动的时间加速则形成了阅听者去空间化的、去历史性的、去时间化的现实体验,造成了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与异化。回溯与剖析历史脉络中时间形态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于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媒介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红 《新闻爱好者》2010,(10):99-100
就影视艺术来说,媒介融合除了指电影和电视媒介自身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之外,还指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影视艺术正在超越银幕或荧屏的媒介形态,而融入了一种由DVD、数字光盘、互联网、计算机、电脑游戏等其他数字媒介组成的更宽泛的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带来盈利新模式--媒介经营模式趋势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指的是传统三大媒体之外的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它们大多是存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媒体,在媒介形态上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新一代的3G手机。它们圈定的受众也同传统媒体不同,相对来说划分的更加细致,例如写  相似文献   

19.
邬治国 《新闻界》2012,(4):34-36
在音乐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之中,媒介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媒介技术形态变革,音乐传播的形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以媒介技术历史变革为基点,比较了媒介环境变革中的音乐传播,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不同的媒介形态,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了巨大的满足,然而在信息社会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甚至出现了“新媒介依赖症”。本文对新媒介的技术环境和“新媒介依赖症”产生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从传受双方和技术层面针对新媒介生态失衡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求不断优化媒介生态,促进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