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实践是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它充分地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真———“合规律性”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客观前提 ;善———“合目的性”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实现的理想境界。人类必须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现实世界进行认识、利用和改造 ,不断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 ,以自已创造性的活动———社会实践 ,创造出真、善、美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诉求是“求真”——“合规律性”,“向善”——“合目的性”,“尚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以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面认识、利用和改造,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类所理想的“属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徐飞 《语文知识》2015,(2):22-24
迄今为止,语文教育对审美标准缺少足够的重视,而对"真"与"善"的标准关注较多。所谓"真"的标准,关注"合规律性"的方法、原理、规律,研究适应语文教育规律的"科学知识"。所谓"善"的标准,关注语文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即研究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怎样促进个体幸福与社会发展等。求真与求善本身并没有错,但真与善的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形成的和谐状态("美")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相似文献   

5.
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教育教学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教学反思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再思考,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的思考.合理性是教学反思的内核,具体表现为教师以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为时间维度,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为内核,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美     
教育活动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以具体而又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之中,因而使教育过程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育美是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的统一。它可分为2个不同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态美和情态美;第2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内在的理性美和意态美。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闻真实本质上是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的统一。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质,在于合规律性的内容,以合目的性的形式传播,即以善的形式传播真。  相似文献   

8.
就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无所不包,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都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列。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尽在其中。它涉及到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划分为三大领域,既科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艺术的求美。以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而述之。“真”是指实践的合规律性,“善”是指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从哲学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9.
大学排名的合理性包括排名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大学排名机构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着其排名活动的合目的性,而合规律性则被排名机构所忽略.文章以各个大学排名机构的实践为基础,讨论了大学排名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实现大学排名合规律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命题存在学理误区,潘知常代之美学神性维度是以海德格尔式现代审美救世主义颠覆其古典席勒式的美学救世主义。不同于宗教,美学的信仰维度应该是真与善,"真"既是科学的真理,也包括从现实日常生活中提炼的真情,甚至包括各种不同宗教教派中某些教义经过改造可纳入(适应)世俗的某些真缔。宇宙之真性系着于无限之神性,而善作为人类社会有限价值消解于无限之中,美则在"无名""无言"中被无限赋予"天地大美"非造神主义之客体神性。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是真与善的统一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进而在实践活动欣赏美,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可以简略概括为社会美、自然美、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形而上"部分。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思想反映,而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突出"真"的一面,表现为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还应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人文性体现课件的"善',表现为主体性、情感性和参与性;艺术性突出课件的"美",表现为形式美.多媒体课件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和谐美,是美的一种基本表现形态。和谐美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自由和必然、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作为美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美。在历史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学会感知、鉴赏历史自身的和谐美将十分有利于开展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审视中学历史教育,会发现其所蕴含的和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从特色"工作室"建设出发,分析了"文创工作室"的创建思考、运行模式及实践意义,以学工部宿舍管理部门与图书信息中心合作为基础,提出了共建共享"文创工作室"的理念。阐释了高职公寓设置"文创工作室",旨在与图书信息中心在共建共享服务建设中提升文化、智能等附加值,体现"特且融""融且合""合且美""美且新"之文创特色。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培养完整意义的人为主旨,是合规律性、目的性和感受性于一体的教育形式。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构建体现真、善、美的高校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9.
鞠晓慧 《中国教师》2014,(10):11-13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而言,"师德"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充分探讨"师德"的内涵,并特别强调: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在于教师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照;"师德"的种种体现,必须是发自真心,并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汉代杨雄在其《法言·学行》篇中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如今,人们常说,教师应"为人师表",这个"表"是"表率""模范"之意,可见,教师是人类文  相似文献   

20.
人类开创自然科学的使命是要尽力了解整个世界的和谐,揭示事物发展的观客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指南。而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自然科学体系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更进一步讲,科学家们在向全世界宣布科学真理的同时,已经毫无保留地把自然的美奉献给了人类。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提倡审美化是对继承和学习自然科学真理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并能欣赏与创造美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