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歌之先,为诗歌艺术最高典范。从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观、艺术观来看。其个体生命意识对汉代经学思想的冲突,以及诗歌创作目的中抒情意识的嬗变,对诗歌创作进入自觉时代。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自在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诗十九首>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人的觉醒、文学审美属性的自觉追求和文体的自觉性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Ⅸ古诗十九首>所显现的文学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自从人类出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自从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就开始了对社会的批判。诗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和对社会批判的感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李泽厚先生说:"《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我认为应该再加一句话,变成这样:《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形式和内容所负载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文章对《古诗十九首》的时空及其时空意象分别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汉代文人写景言情和生命思考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将《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时空母题纳入古典哲学思维的范围展开说明,并进而探讨了汉代文人审美创造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以浅语道出远意,对时间生命意识的深刻体认与率真表达,是整个建安时期"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前奏,并因此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时间生命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展开为及时有为与不达的苦闷、政治幻灭之后转而及时行乐、相思怀人之作的率意表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自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考述有着很多的争论,主要有魏晋说和汉代说以及齐梁说等。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到中国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判定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是从文章的行文构篇中由于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强化与情感的介入而导致文中这种政道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作者身份上的分化来考察,单纯地用“人的觉醒”来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应是萌芽于先秦,完成于两汉。  相似文献   

8.
陈淑娅 《陕西教育》2007,(12):37-37
东汉中后期,安、顺、桓、灵五六十年间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难,还有各种政治问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所形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风格即是强烈生命意识的外化.笔者对前人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及时行乐"思想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是哲学意义上生命的有限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是抒发文人内心的情感,其思念诗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但在二者对比中可发现仍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本论文主要从二者的思念主体、表现手法与个体意识着手,深入探讨《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10.
邺下时期"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学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专业文人创作队伍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张扬是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邺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相似文献   

11.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产生于汉末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其作者都是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在汉末严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被当权者用而复弃,饱尝压抑之苦。在痛苦的压抑之下,他们被迫抛开了“集体”而选择了“自我”,唱出了崭新的、震惊一代的人生调子,那就是珍视自我生命的存在和自我生命的价值。这种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情绪,同时又直接影响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高潮的到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古诗十九首》开始萌生的那种生命意识,又可以说是魏晋文学张扬个性、走向自觉的前奏。本文拟就此略陈浅陋,以期收到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2.
韩彬 《现代语文》2007,(6):11-12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歌之先,其诗歌主题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诗歌创作进入自觉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其创作手法实现了抒情达意与写景状物的和谐。其美学风格达到了委婉含蓄和沉着痛快的统一;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整体风貌树立了文人诗歌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所作的一组完整的五言诗,其中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在觉醒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使得生命意识这一内涵表现得非常深刻,正由于此,《古诗十九首》便拥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由于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该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内蕴。本文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来探讨其所表现的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时空承载着生命,在时空描写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最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评,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超越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论述这一组诗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价值,是汉末士大夫阶层在现实的人生中自我的觉醒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同时从几个方面揭示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启了中国文学注重个体意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东汉中后期无名诗人所作,它寓远于近,审神奇于平淡的特殊风格,可谓开一代诗歌新风。这种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可说是魏晋时期发生的文的独立与人的自觉的早期表现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0.
关于“感伤”这一主题: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像《诗经》屈原的作品中都有较鲜明的抒发,可以将此类感伤概括为一种政治感伤,而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其感伤则为一种人生感伤,足见其区别,而从这种由政治感伤向人生感伤的过渡可以看出感伤所伴随历史时间性,且又体现了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