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问:我很苦恼。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闭着眼也知道谁家门朝哪儿开,但老是写不出像样的新闻,不知为啥? 答:可以说你是一位“地方通”,对当地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你的一个长处,这个优势比专业记者强。但是,在“熟”字下掩盖着一个不足,对什么都看惯了,新闻敏感减退了。也可以说,这是通讯员的一种“地方病”。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吐鲁番有一位爱好摄影的通  相似文献   

2.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重视。比如,有的主张扩大社会新闻的版面,有的提倡写短新闻、目击式新闻、现场新闻等等。应该说,这些都不失为好的主张、好的措施。但是不是凡短新闻、现场新闻就一定有可读性呢?我认为未必。去年,我们扬州日报也搞过目击新闻竞赛,最近又搞了创建卫生城的现场新闻竞赛,结果真正有可读性的文章并不多,有些短新闻短而空,现场新闻无现场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过一句话:“情者  相似文献   

4.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5.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编辑新闻稿应该有宏观意识,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究竟什么是新闻应有的宏观意识?怎样把握、表现新闻中的宏观意识?认识并不很一致,因而对具体新闻作品的价值评判也就大相径庭。新闻的宏观意义究竟是什么?说  相似文献   

7.
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质量要求,其首要一点当然是尽可能把好作品都选出来。用什么方法尽可能评选出好作品呢?根据以往的缺憾,我想到一个“放”字。具体建议有 一、放宽“新疆新闻”范围 什么是“新疆新闻”呢?从地域概念理解,其意义有固定性的一面;用在评奖方面,通常有这样几层含义: 1、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2、限于新疆题材的新闻; 3、新疆作者写的新闻。 这几点都有其成立的理由,但也有其偏颇之处: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不  相似文献   

8.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9.
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声情并茂,情趣盎然。这决不是文学语言的“专利”,新闻语言应该而且也可以达到如此境界。众所周知,新闻所反映的是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它们各具形态、情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用鲜灵灵、活脱脱、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闻语言,反映好这些具体生动的事实,是新闻本来就应当承担的任务。然而,我们某些新闻采写者所运用的新闻语言,往往拾人牙慧,陈旧老套,干巴枯燥,味同嚼蜡。例如:写学雷锋做好事,老是喜欢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写感动,老是喜欢用“热泪…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的同志约我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其实,我做新闻记者的时间不长,没有什么经验好谈,这里谈一点体会。我是1945年夏天调《盐阜大众》报当记者的。调报社以前,我是一名游击队战士。在战斗间隙里,我正在一面热心地学习文化,一面积极地为党报写稿。写什么稿呢?几十字、一二百字的小通讯、小故事。我当时只有这么个水平。对新闻工作,我是无知的。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相似文献   

12.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师     
我是贵州省一个边远山区的农行基层职工,学习写新闻是我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过去我既无专业书自学,也无老师指导,虽勤于练笔,但稿件见报率极低。去年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之后,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写起稿来也较得心应手,见报的稿件也较过去多得多了。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5.
祁洁 《采.写.编》2022,(12):140-142
什么样的稿件属于好新闻?如何写出优秀、有冲击力的新闻作品?平日工作中,许多新闻记者都常常为此苦恼。能否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不仅关系到职称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应如何练好“内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文章以笔者近几年写过的几篇获奖新闻作品为例,对稿件的选题、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等一一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17.
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做什么新闻和如何做新闻的总的看法和观点。什么是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呢?这要从三个方面说开去,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什么人,关注什么事,同时这些人和事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立场去关注。只有把握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民生新闻的精神核心。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到底学什么,该怎么学?这是让很多在读研究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生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年半至两年,其它时间大都花在写毕业论文和寻找工作上了,于是很多人提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到底能学些什么呢?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学点东西、多出点成果呢?我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