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众化时代,大众道德的到来赋予道德和道德教育以真实、尊重、公正的时代精神.然而,大众时代所带来的对道德教育的挑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为道德崇高的失落、道德责任的落寞、道德行动的乏力.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相对论思想体现在社会、历史、个体等各个层面,对于肯定道德判断的复杂性、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情境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过度的道德相对论思想不仅容易滋生学生的享乐心理,还容易导致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和道德虚无感.因此,要将统一道德原则、伦理制度建设、调整德育体系以及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措施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切实改善学校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一、道德追求的内涵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用来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追求,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概念,如事业追求、生活追求等,它是一种目标专一的、在理性指导下的自觉行动,是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坚韧进攻,是使观念变成现实,目的变成归宿的现实过程。 (一)道德追求的特征 道德追求是人们用高尚的道德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口的的行为过程。它具有如下特征: 1.自觉性特征。体现为目标专一,理性指导。追求是人所特有的。在道德追求中,人充分认识行动的道德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念,它贯穿于追求行动的始终,也是产生执著追求的源泉。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以下称馆员),在明确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树立厂全身心投人工作、热情服务、甘为铺路石的道德追求后,就会矢志不渝、奋斗终身。追求不仅有目标,而且目标要专一,不屈从别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既可能源于道德行动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因为对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亦或两方面均在其中.根据道德行动能力与道德思维能力问题表现程度的不同,可将"德育实效性缺失"进一步划分为德育无效、德育低效、德育虚效以及德育反效四种类型.具体剖析四者的内涵和德育中的表现,实现德育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从虚效到真效、从反效到正效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找德育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具体行动中开展和深入德育,逐渐实现道德内化,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道德思想/理性和道德行动是两个分离的现象,其差别类似于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立足于合作、信任以及通向面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有针对性的解答,而文化资本则充当一种速记符号,表示特定个体应当被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群( community)中被接纳的成员.道德行动是一种形式,一个社会资本的发生源,而道德思想是许多社会群体中文化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行动和道德思想之间的差别能够导致社会张力,比如二者中哪一个更有价值,教育对二者应当如何解读.约翰·杜威曾经指出,道德维系于对社群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的积极参与,故而应当被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的人士往往把道德视为一组稳定的、通过代际传承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缺失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认知的模糊和道德选择的非主流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知与行的脱节、对新道德的困惑等。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道德环境的变迁、高校道德教育的乏力、道德榜样的失范和道德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文化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述作为道德赋能青少年行动研究框架的元素之一的服务.道德赋能学生的教育过程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实践经验来自于服务社区和改进社会.结合初、高中教师以服务作为一种道德赋能青少年途径的案例,探讨此行动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从道德旁观者到道德参与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旁观者是在道德场所选择不作为,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的道德主体。模拟情境下认识与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的脱节,电视等媒体产生的旁观效应,是形成道德旁观者的主要原因。要促使道德旁观者向道德参与者转变,教育部门既要挖掘模拟情境的闪光点,加强对行动型道德主体的培养,又要具有积极的“媒体意识”,形成道德教育合理利用媒体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道德相对论思想体现在社会、历史、个体等各个层面,对于肯定道德判断的复杂性、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情境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过度的道德相对论思想不仅容易滋生学生的享乐心理,还容易导致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和道德虚无感。因此,要将统一道德原则、伦理制度建设、调整德育体系以及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措施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切实改善学校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伦理学与德育学研究绕不开的问题.人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情感可以冠以"道德的"?研究者从情感的利他性、情感对象的性质、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很多内在矛盾依然未能得到解决.文章将道德情感理解为对善恶问题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在不同道德处境下,作为道德主体的样态也是不同的.在不同主体样态下,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类型.在不同主体样态下,也可能存在着性质各异的反道德情感.根据道德情感是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这一定位,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赞善"(赞人赞己)的情感,包括崇敬、感恩、自豪、勇气等;"责恶"(责人责己)的道德情感,包括愤怒、恶心、蔑视、愧疚、羞耻、后悔等;混合性(赞责混合)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宽容、关爱等.道德情感的意义在于其既是道德之端,具有激发、强化道德行动,预防、阻止不道德行动,改正错误、补救过失等作用,自身又可以沉淀、发展成为道德情操与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失范问题,因此,积极寻求加强道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叙事德育有助于道德教育回归自由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即增进学生对道德、对人和生命的理解;叙事德育通过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能够训练学生换位思考的道德思维品质;叙事德育通过形成积极的道德舆论而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其过程中体现出的宽容、民主、平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会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8.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格的整体和谐。道德人格的整体性体现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和道德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向道德共同体的回归,而道德共同体则为道德人格提供一种价值推力。要实现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共荣互生,必须建立良性的道德环境机制和行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疾病的隐喻与疾病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隐喻和人类寻找意义的思维模式,使社会形成了对特定疾病或病患的道德评判和道德态度,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和道德统治的需要相结合,对疾病的道德偏见转变为行动上的社会歧视、排斥甚至社会压迫和伤害.揭示、批评、细究和穷尽,使疾病远离那些意义和象征,尊重和关怀患者,回归医学伦理的人道主义终极关怀,对促进健康和维护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信仰是关乎人类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两种道德”的观点,其中“愿望的道德”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这一点来思考道德信仰及其重建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