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宇 《出版广角》2013,(Z1):89-93
出版资源是出版企业通过文化创新活动,完成出版使命的基础条件,出版资源与文化创新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创新是基于深切的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创新,需要出版人以开阔的全球视野、敏锐的市场观念和真诚的服务意识为导向的出版资源观及积极的创新出版实践。  相似文献   

2.
转企改制后出版人的文化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何处理好出版单位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使命的关系,处理好占领市场与引导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满足多样与弘扬主流的关系。文章指出每个出版人尤其是出版企业管理者在改制后更应该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履行出版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从企业的角度,我把它理解成"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可能更加实在一点。现在出版社都已经变成企业了,那么,这两个使命就更具体化为企业人的使命和文化人的使命。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业化时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述出版误区的基础上,阐述了出版的本质与使命,认为出版人应当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有文化追求,有出版家的胸襟,去构建民族精神,塑造文明社会;并从出版者的角度提出了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体现在办社的发展战略、产品的创新以及出版物的质量上.  相似文献   

5.
"出版"是一个外来词。出版的使命是传承文化。出版人扮演着四种角色:文化生产的组织者、文化产品的鉴定者、人类智慧的传播者、精神气候的营造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化追求,出版入应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  相似文献   

6.
论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是新时期出版人应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是人生事业追求与自身思想素质追求的统一;市场意识,是指出版工作者所具有的自觉反映与出版物市场相关的各种要素存在的心理机能。本文对出版人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出版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使编辑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应对冲击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文化生产商品化的本质,转换编辑角色,平衡出版人的责任与出版社的利润追求,培养自身创意和兼顾编辑中介职能.在这种思路下,编辑要明确其在整个出版环节中的定位,并真诚与作者和读者沟通,完成其文化传递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出版人的文化理念以及精神追求都是通过图书产品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的,文化理念可以彰显出精神追求,这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只有把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才能使出版产业在竞争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使我国出版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47.中国出版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值得重视,一是一些精英出版人具有高深的思想意识而没有成熟的市场意识,总是躲进象牙塔,专注于精英文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做出版肯定是要碰壁的,只有具有整体的策划能力和成熟的市场意识,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人。另一种极端的现象是,一些出版人不学无术,急功近利,不从图书选题和内容上狠下工夫,而是把大量的精力使用在印制、包装和炒作上,甚至拙劣地跟风出版和出版“伪书”,其结果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0.
徐蕾 《现代出版》2014,(2):70-72
出版物在启蒙民智、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面对国民阅读出现的阅读危机,出版人应明晰自身的文化使命,恪守出版人的职业道德,自觉承担起引领市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聂震宁 《出版广角》2016,(23):21-2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建社30年之际,举办主题为"'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的论坛,是对中央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体现了一个出版社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很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体现了出版产业经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的企业运作对出版单位来说并不陌生,完全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游泳,对今日的出版人来说还是无前章可循的。但有一点我们是明白的,无论体制如何变化,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是不会变的,国人对出版人的期许是不会变的。  相似文献   

13.
炎萍 《现代出版》2015,(3):73-76
《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一书聚焦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书籍出版历史,对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独特性与在此期间出版人的文化角色进行细微观察,并对由此折射出的出版史与思想史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产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出版业走向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切实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出版人的使命任务。文章重点研究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和新的文化使命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融合发展新阶段的核心特征,形成产业开展深度融合的新认知,探讨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型出版传播体系。系统总结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性原则,阐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遵从的发展客观规律,为出版机构构建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开展具体业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王敏 《中国编辑》2003,(6):52-55
出版,是一项文化产业;出版人,则是文化的启蒙者与传播者,是文化的整理者和探索者。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出版人的精心建设和坚持不懈,担负、承继、坚守着出版的文化责任;而又是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和全心投入、保存、发展、创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出版改制已经有了时间表、线路图,改制大潮已渐行渐近,大潮之下,会推助什么,会淹没什么,出版人心存许多期待。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的企业运作对出版单位来说并不陌生,但完全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游泳,对今日的出版人而言还是无章可循的;但有一点我们是明白的,无论体制如何变化,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是不会变的,国人对出版人的期许是不会变的。回首企业化运作的几年,出版人在完成使命的征途上有过辛劳也流过汗水,有过困惑也存在过焦虑,如何在新的体制下更好地担负起出版人的责任,就此我刊邀请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经理王建辉及总编辑周百义、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及副总经理琚林勇、中国少儿报刊协会会长海飞、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东方出版公司中心总经理祝君波、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张笑阳、江苏科技出版社编辑蔡克难等人就一些备受出版界关注的话题进行了座谈。也许他们的答案会让我们茅塞顿开,我们期待着出版的精彩和高潮的到来,期待着出版人能走得更远、更长。就此次谈话的内容,本刊将分上下两部分于本期及下期连续刊载,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与把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一种选择性、传播性的行为.选择哪一类文化知识、哪一些思想观念、哪一种精神劳动成果制成出版物,是出版人决策把关的结果.在这个把关的过程中体现了作为出版人主体的编辑的出版理念、出版眼光、出版水平、出版能力,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繁荣意识和群众意识.所谓把关,就是把好质量关,不让次品流向市场,损害消费者.精神性商品的把关比一般商品的把关复杂得多(靠仪器是无法检测的),也要紧得多,因为次品很容易成为"毒品"贻害社会.在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施精品战略的今天,讨论如何增强编辑的把关意识,提高编辑的把关艺术,也许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刘宁  周宇豪 《出版广角》2023,(19):54-58
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出版行业,削弱了编辑个体的主观性,在内容供给上更加贴合读者与市场,知识服务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印刷数字化、系统化,发行营销精细化、智能化,实现了出版全产业链的增值。然而,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会造成出版人对出版产业把关不足的危机,出版内容文化属性偏离的风险,以及私域伦理冲击公共伦理的隐忧。因此,必须树立技术向善的智能出版理念,强化出版企业、主管部门、社会等相关责任主体的伦理意识,使智能技术正向赋能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19.
《报刊之友》2013,(9):127-127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3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中国出版业发展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专题研讨会近日在河北秦皇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负责人分析了当前出版业面临的形势,认为虽然2013年我国出版图书达41万多种,已进入从规模数量扩张到质量效益提高的关键转型期,但一些出版企业却存在“GDP崇拜”现象,单纯将经济效益和利润牟取视为首要目标,忽略甚至放弃文化理想,导致出版出现低俗化、浅薄化和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产业化与出版人的文化责任有无冲突?出版产业化就意味着以营利为唯一目标而丢掉出版文化使命?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依然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