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前期,新旧秩序之间争夺话语霸权的斗争随着殖民主义的溃败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帝国主义、殖民话语对旧秩序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肯定;民族主义、革命话语对新秩序表现为视死如归的追求。百余年来,不断有人试图冲破“欧洲中心论”的藩篱重构叙事范式。民族主义往往被后进国家和地区用于新的叙事范式的建构。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的代表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以下简称《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就试图剖析这样一场思想和范式的变革。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及“重写文学史”的提议,引起了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之后,各种重写的现代文学史不断出炉,重写现代文学史的种种尝试探索似乎从未停止过。然而,纵观80年代至今现代文学史重写的种种努力,虽然已经摆脱了庸俗政治学或庸俗社会学的传统范式,确立起启蒙话语和审美话语的叙事方式,但现代文学重写的任务依然没有真正的完成,种种重写的作业依然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问题似乎很简单,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话语理论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话语理论的发展不仅有其显著的语言因素,而且还有深刻的文化知识构成。从语言观念的角度来看,巴赫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话语关系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语言观念对文学方法的影响,这对于理解现代话语理论及相应的文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正逐渐被传播学研究领域所重视和运用,这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普通的民众和民间组织在话语表达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使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在学术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的理论路径、研究视点及其重要意义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话语范式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话语学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囿于范式理论内涵的复杂性和相对主观性,话语范式的现实分析往往需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网络脱口秀节目则是新媒体话语实践最为充分的应用场景。其中,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应用主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语主体、话语样态、话语功能三个维度,思考相对于传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祛魅”特征,以及在新媒体赋值赋能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如编者所言:这是一座桥梁.它引导你走向世界文学引导你带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千姿百态和迷离异彩,带着中国现代作家的泥土芳香和异域神韵,浑融于世界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寻找中国现代文学的方位和定点、根叶和花果.这是怎样的令人心旷神怡、大开眼界!突破孤立的、静止的、狭隘的封闭圈子,代之以开放的、交融的、全方位的探索眼光来审视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这无疑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可喜拓展. 作为一本现代文学的研究专著,编撰者开宗明义,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为选题标准,这就产生了本书的鲜明特色:充分而集中地从世界文学的全方位来把  相似文献   

9.
唐澜 《传媒》2016,(18):95-96
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变化对文学的转型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印刷文字到网络传播,文学载体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变化.新世纪文学经历了文学革命、审美改造、机制嬗变、美学教育等转型过程,其中大众审美的嬗变便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张邦卫教授独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大众媒介与审美嬗变——传媒语境中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一书便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新世纪文学转型的具体过程及大众媒介与审美嬗变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至今,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五四”前后,比较的观念与方法由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介绍进来,并初步展开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但这一学科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式下,并未得到正常发展,反而阻力重重。经过一段低潮之后,70年代末又开始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14.
叶翰 《文化遗产》2014,(6):135-142
德国汉学研究历史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慕尼黑大学是第一所在德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学府.19世纪后半期,德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汉学研究专业,到20世纪初已形成了法兰克福、汉堡、柏林、莱比锡四大德国汉学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汉学也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德国汉学的研究机构也相应地得到调整,今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代中国的变化.由于目前大部分汉学研究机构都背离了德国汉学以古典研究为主的学术传统,转而专注于无法准确把握的现代中国研究,因此德国汉学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抵制关闭传统汉学研究机构或将其改造成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趋势,而应有目的地保留研究和教授古代汉语和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这一重要传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话语构建中的功能与责任,以期盘活我国的本土学术资源,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能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并提出应规范学术期刊的议程设置体系,把中国式发展优势转化为学术话语的优势,展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言说内容,继承并创新中国特色的学术思维模式与学术范式等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遭遇西方批评话语和研究范式后,始觉欣欣然,后觉茫茫然,终觉惕惕然。但如何建立起一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当代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始终是20世纪中国学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此在这百年里,研究著作、学术论文层出不穷,其中新见与旧解杂陈,经验与教训并列,情形纷繁复杂,让人目不暇接。历史的车轮走到20世纪末,全球一体化促使学术研究趋向开放化和多元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步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此,梳理千头万绪的学脉,探究林林总总研究现象背后的学术规律,成为目下的当务之急。同时,这也是跨世纪…  相似文献   

17.
兴起自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潮流无疑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大的收获之一.这一潮流不仅在拉美掀起了"文学爆炸"的态势,并因此而诞生了马尔克斯、略萨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也开枝散叶,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活动.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联已广为人知,不必赘言.此番莫言的获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演绎和发展.那么,一种文学风格或者话语叙述模式何以拥有如此惊人的魅力?莫言获奖的内在逻辑在哪里?本文将尝试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种社会、哲学、文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大陆。西方话语很快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以致90年代中国文坛发出了“失语”的惊呼。因而,祛除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艰涩,系统了解其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它们对在此话语背景中产生的小说文本进行艺术—技术层面的“细读”,成为中文类本科生、研究生,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热切企望。王又平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一书正是对这一企望的成功回应。在50万字的篇幅内,所涉及的话题几乎囊括了新时期小说在“革命现实主义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 常彬著,人民出版社,2007 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是常彬教授的又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力图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开拓,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讲起,将中国女性文学兴起、发展、繁盛直至消匿的起伏曲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的梳理与成因探源.不仅以充分详实的史料为根基,更将对女作家群的整体分析与女作家创作的个体分析相结合,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勾勒出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年历史跨度语境中,中国女性文学所经历的艰难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