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2.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术语。朱熹的说法比较通俗: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相似文献   

4.
今天资讯发达,一首好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得以发表。唐代那么多诗人的浩瀚诗篇,是如何发表的呢?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韩翃、李端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戚的宴席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此而声名大振。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亦是即席赋咏之作。呈示寄赠:是当时唐代最普遍、最通俗的方式。如诗仙李太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  相似文献   

5.
台湾与闽海内陆,地缘密迩,血缘亲近,语缘同系,物缘广泛。对此数“缘”作系列、形象纪述者为《东宁百咏》(下作“百咏”)。  相似文献   

6.
南朝徐陵编撰的《五台新咏》,是一部“于汉魏六朝无所诠释,凡言情则录之”的诗歌总集。因为收录的大多为“言情之作”,对后代文学起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玉台体”,历来颇受非议。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在爱情诗的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呢?这是评价《五台新咏》须要探讨的两大问题。对于前者,本人已在础作《试论证台新咏助思想内容》一文作了论述,本文试就后一问题作些探讨,特别是对唐代爱情诗发展的作用,试陈一己之见,以就教于同行专家。要探讨《五台新咏》对唐代爱情诗发展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该诗集在爱情诗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国…  相似文献   

7.
<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咏”,课本注释为“唱歌”。“咏而归”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五册译为:“一路唱着歌走回来。”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这样解释,从字面上看是说得过去的。但对其中“归”字的解释,愚以为值得商榷。一般选本沿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说法。东汉王充在《论语·明雩》和东汉郑玄混合《鲁论》《齐论》《古论》等二十篇所集成的郑本《论语》,认为“咏而归”是“雩祭时,一边歌舞,一边把祭品献给神灵”。这样理解才符合史实记载。  相似文献   

8.
屈赋与鲁迅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田汉都以擅长写旧体诗词著称。“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①的鲁迅,在他那多是投赠友人的诗篇中,每能咏性情,述怀抱,砭时弊,意境深闳,戛戛独造,别具风格。诚如郭沫若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鲁迅旧体诗来自哪一路?主要得益于哪些前辈诗人?说学杜甫者有之,说学李商隐、李贺者有之;柳亚子认为“鲁迅先生的诗,追踪汉魏,托体风骚”;③郭沫若赞扬《“惯于长夜过  相似文献   

9.
边关峰色翠芙蓉,万古隄防笑祖龙,守德由来胜守险,金汤礼义是堤封.这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出塞杂咏》组诗中一首咏长城的诗.首句写山景,“翠”作鲜明解,意思是边关山峰的景色宛如明艳照人的芙蓉.次句写长城,“限”同堤,“祖龙” 即秦始皇,这句说秦始皇把长城作为堤防以保秦朝江山万古不竭真是可笑.三、四句议论为全诗宗旨,“守德”指实施德政,怀柔运方;“守险”指构筑险关,扼守边陲;“堤封”指国家四境之内的边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对兄弟民族怀柔安抚从来胜过守险对抗,用礼义构筑的“长城”才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相似文献   

10.
语文百草园     
唐诗是怎样发表的? 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 韩翃、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 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戚 的宴席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 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李商 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亦是即席赋咏之佳作。 呈示寄赠:是当时唐代最普遍、最通俗的方式。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咏诗。 投诸名流:唐代许多国学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名流,以便流传颂扬。 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所的墙壁和柱头,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相似文献   

11.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相似文献   

12.
夺魁实况1997年10月,一份来自《作文》编辑部的喜报在一心沉湎于书山题海中的学子中间激起了层层涟漪:高二文科班学生乐艳获“文心怀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夺魁作文〕咏水湖北通山一中乐艳〔题评〕:“咏”者,“曼声长吟,歌唱”(《辞海》)也。其实,在具体的语境中,“咏”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朱熹咏物诗可分为四类:一类咏花卉,以梅、兰、桂、莲的高逸之态,比附君子高尚品德,不仅托物寄意,更注重从咏物中发现或联想到“理”;一类咏草树,咏枯木、古木,以蟠木丑态为美,老健有精神,以遗弃于世而得保全、寄托自己不必出仕的怀抱;一类咏禽鸟,咏鸟而有闲趣,以想像拟人化,咏鹤诗寄托作者希望摆脱束缚、施展抱负的情怀,也流露了社会扼制人才的苦闷;其他还有咏栗、刻漏、山药、食梨、黄雀蚱、槟榔等,不仅写物之形状形态,且托譬多方,引申出新意。  相似文献   

14.
咏蝉     
唐代虞世南有一首《咏蝉》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诗人着重抒写蝉的“饮清露”,在高树上鸣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的特点。清代沈德潜对这首诗批道:“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代骆宾王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不久便得罪入狱。他在狱中感慨万端,写了一首有名的《在狱咏蝉》诗。诗中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既如实写出了蝉的形象,又巧妙地比喻宦海艰险,冤屈难伸。唐代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相似文献   

15.
说说赋比兴     
何为“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相似文献   

16.
猴与文学     
猴,猿属动物,其形象早已咏人子秦汉文学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记》:“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张晏注释说:“沐猴,猕猴也。”  相似文献   

17.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的撰录者一度公认为南朝徐陵,但自章培恒先生基于《玉台新咏序》提出“张丽华”一说后,又有胡大雷提出“徐妃”说及一些学者认为的的“某妃”说。本文认为对《玉台新咏序》存在其他的解读的可能,并认为由《序》文否定《玉台新咏》的撰录者是徐陵,否证力不足;《玉台新咏》的最终成书时间可能在陈太建年间。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了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诗中“新妇”一词共出现10次,其中只对“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的“新妇”作了注释:“新妇,媳妇”。其余九次都无注释,自然让学习者以“媳妇”为解,但是仔细体会诗意,若全部以“媳妇”概之,似不可通。更有令人不解之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新妇”多用于称呼新娘子,但是这里的“新妇”却为何解释为“媳妇”呢?这就需要首先从“妇”的意思说起。“妇在上古承担了多个义项,大致有1.妇女的通称。2特指已婚妇女。《正字通》:“妇,女子已嫁…  相似文献   

20.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