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雷文明 《新闻窗》2010,(4):76-77
新闻作品能否具有“亲和力”.关键在于语言。如果新闻作品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大话套话空洞无物,让人读不懂甚至不愿读.自然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所以,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来自于新闻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我军军事新闻写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凝重、大气、朴实、壮美的风。然而,我们在采编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读的另一种声音:有的军事新闻过于“程式化”,有的大话、套话过多。还有读把当前一些军事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风格戏称为“八一体”……这些评价有待商榷,但是在笔的编辑实践中,的确发现不少稿件语言枯燥,套话连篇,行呆板,言之无物,冗长沉闷。面对这样的稿子,编辑也会失去应有的乐趣和激情。  相似文献   

3.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做“新闻语言”?至今还无定论。但是“新闻语言”这个衔头,却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人们的慨嘆之声。这大抵是指在我们的新闻中常常出现的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八股语言。久而久之,这“新闻语言”在有些人的眼中,就成了公式化、概念化语言的同义语了。然而这的确是很不公平的事。要研究达种公式化、概念化语言的历史来源,不能认为新闻的写作在这方面早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言.有人以书面语为至宝。对于生活中的通俗语言.有些人觉得不能用到新闻写作中,认为生活中的语言.最多也就是在“白话新闻”中露露面,在严肃新闻作品中不宜出现。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7.
陈骊 《新闻世界》2012,(8):238-239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的报刊杂志图片用量还不多,阅读报刊其实就是读字。进入21世纪,技术的革新给新闻摄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让新闻摄影真正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读图”说到底是受众要读新闻信息之图。高质量的新闻图像能够“一图胜千言”,能够满足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新闻信息的直观需求。传播界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互联网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新的课题。图片与新闻的关系已进入一个图丈并貌,两翼齐飞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言“奢侈化”与语言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新闻语言“奢侈化”是指新闻作品过度使用语言材料的现象,它包括“非常”型、言不符实型和泥淖型。这种现象,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还是较严重的。网络化信息化使写作成为极为省便的事,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宏文  相似文献   

9.
刘新如 《军事记者》2004,(10):23-24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三大追求。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追思伟人功绩,缅怀伟人风范,我们头脑里萦绕着邓小平同志那一句句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话语。邓小平同志所立之“言”,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语言特色尤其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传播过程中,主持人肩负着“窗口”和“门面”的重要作用,其作用直接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主持人的“言”与“行”是被观众的听觉、视觉一并接收的。无疑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中审美表达的主要手段,但无声语言与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作为主持人必须了解和掌握无声语言,并能灵活运用无声语言,做到“言”、“行”一致,以最佳的美学表达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们读报纸,经常会发现一些语言经不起细致的推敲,说明编采人员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时还存在着随意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语感,或者说对不规范的语言缺乏敏感性。一、缺少必要的句子成分我们主张报纸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去表述新闻内容,避免语句表达上过于口语化的倾向。但是某些报纸上随意省略成分、语句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如:“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很快将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提交到车站民主议事会,得到了表决通过。”(《工人日报》2002.4.18)“在捐资助学活动中,3个学期就筹集助学资金134…  相似文献   

12.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应该包括说、读、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说,要能说的恰如其分、妥帖顺畅;读,要读的声情并茂、传情达意;写,要写的文通语顺、言约义丰。学界关于“主持人的素质”这样的话题已经被讨论的很充分了,但是,在基本素质具备的前提下,如何把内在的“素质”外化为语言从而更好地表现语言的功力和语言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4.
徐世平 《新闻世界》2004,(10):74-74
不同的题材、不同行的语言使用,差异性往往是很大的。如学术作、论等.要求语言表述讲究逻辑性、思辨性、准确严谨,形容词、副词一类的尽量少用;小说、散、诗歌,尤其是现代体诗等,语言使用则自由得多.思维可以驰骋.意识流、朦胧类的语言都是可以的.新闻大致介于两之间.虽然新闻的语言使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新闻的语言使用也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相应地新闻语言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个规范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的语体是现代白话,是“熟语”:但是为了避熟就生,或为了填补语义空白,新闻传媒语言也会采用古典词汇、古典诗句等。古典语料原本已经处于“休眠”状态,一经新闻传媒采用,重新进入“活性”状态;这就是大众传媒语言对古典语言的“反作用”。新闻传媒恰当地采用古典语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既能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不朽,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推敲”的典故是说明炼字在文学作品中重要性的最好言证。然而以重时效性、真实性的新闻作品是否一样需要在文字表达方面精雕细琢,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仅仅把事情写清楚是不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才能使读者“通彼此之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可读性。特别是在晚报的新闻作品中,更要求语言活泼有生气,使其具有感染力。正像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所说的那样“读者似乎听之有声、视之有形、尝之有味、触之有感、闻之有香。”…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电视荧屏上,现场新闻报道风头正健。但是,简单地在新闻作品上标帖上“现场报道”四个字,并不表明作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了。除现场镜头、现场采访、现场同期声这些必须强化的“现场报道”要素外,电视现场报道的语言尤待改进。在时下的许多现场报道中,比之画面镜头而言,新闻语言运用尚显得稚嫩,具体表现在:针对性不强、感染力不足、语言游离于画面内容……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现场报道的实例,来对现场报道的语言运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一个重要方面,是体现在语言的不断创新上。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新闻传媒往往是老腔老调,枯燥乏味,少有个性,少有创新,令人产生厌读之感。随便举一例子。形容新生事物,各家编辑记者最喜欢用“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样的古诗句,打开报纸几乎天天见、报报见。其实,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特殊经历和鲜明个性,语言上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 这种新闻语言的老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不同,要简而明.语言的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朴实,准确,新闻语言越朴实,越准确,越能令人信服。”“报纸的对象是读者。读者各种各样。文化水平不一样,有的还是文盲。虽不能读,但能听,语言不朴实,如何去听!”“我打个比方,报纸就象演戏.看戏的,有老头子,老太太,还有小媳妇。戏要抓住人,就得有趣味。所以我说,新闻语言还要有趣味。”“新闻记者就是作家。作家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记者要有文学素养,否则当不了记者。有的记  相似文献   

20.
李明文 《青年记者》2006,(18):36-37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流变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定的新闻语言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