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较长时期内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土司制度得以完善,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才空前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胜  代鸣  黄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77-80,91
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不长,明清时期才有学校教育的记载,而且发展缓慢。民国时期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解放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从多方面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给予支持,毛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1.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严重不足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由于地处贵州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目前黔南地区中小学体育器材资源,与《国家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目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当地经济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教育投入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边远山区、农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主要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可以从历史经验中为今天铜仁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作为为政之本,对于任何王朝来说,都不可或缺。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张掖的学校教育逐渐地发展繁盛起来。现主要依据碑刻资料,对张掖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教育、书院教育、社学和庙学教育等形式予以探讨,但愿能对张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布依是布依族地区民族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布依的创制和推广在农村扫盲、双语教育、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双语教育在民族地区必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推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校本课程成为当前承传民族体育文化的理想载体。布依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依族地区应将布依体育文化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更好地利用布依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彰显学校体育的民族特色,以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的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泉州在元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指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社学,在这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元明清时期泉州各地社学的创办情况、社师的遴选、社学的教学内容、社学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对元明清时期泉州的社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山西平定地区书院发展前后历经八百余年,共分四个历史时期:北宋时期的萌芽,元朝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兴盛和清末的废止。平定地区书院的兴衰历程也是我国书院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仡佬族地区的国学教育始于东汉晚期。明清以来,其初级阶段基础教育发展处于大体上能与内地国学教育接轨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仡佬族教育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各仡佬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设施简陋,手段陈旧,观念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是有清一代居于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它的形成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多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而言之,应从明末清初儒学内部的矛盾运动、清初统治阶级的提倡、“江南”的学术地位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去考究。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明清词派研究是近年来明清词学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无一篇专文介绍总结明清词派研究的已有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描述明清词派研究的发展进程、评述明清词派研究的已有成果、展望明清词派研究的发展前景,从纵、横两方面梳理明清词派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走向,可为学界提供明清词派研究的整体资讯。  相似文献   

16.
壮族古代汉文教育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它历经汉代的太学,南北朝、隋朝的官学,唐朝的官私学并举,宋元明清的书院、府学、学塾、社学、义学、土司学等教育形式,并始终以汉文识字和汉文经书为教学内容而贯穿整个教育史,培养出一大批精通汉文的壮族文人,从而提高了全壮族人民的汉文水平,也确立了汉文在壮族文字运用中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经堂教育产生于明清时期,是我国回族穆斯林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近代以来,宁夏回族经堂教育由以往单一的宗教教育形式逐渐演变为回民小学、中阿学校、阿訇教义国文讲习所、伊斯兰教讲习所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了种类繁多、办学方式多元,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并与伊斯兰教积极互动的特点。近代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影响、回族的民族觉醒、崇尚求知的民族文化传统、上层人士的努力以及宁夏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等是造成近代宁夏回族经堂教育演变的社会、历史性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亳州旧志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当地教育的碑刻文献,其中部分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的创始、修葺、改建等情况,通过这些碑刻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规制也较为完备,形成了由学宫、文庙、书院等组成的庞大官学建筑群,这对深入探讨当地教育和城市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徽州黄氏刻工人多、技术精、经验丰富。他们发明了套印技术,镌出了数千幅版画,为“徽派”版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