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已深入高等学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文章分析了社交媒体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概况:对社交媒体进行分类、分析社交媒体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情况;探讨社交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社交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一是选择适用于课程的社交媒体平台,二是提高教师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力,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社交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四是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张睿 《河南教育》2022,(7):31-32
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转移。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标下,研究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路径和方法,聚焦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传播实践,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规律,有利于推动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很快被美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协会注意到了,它们纷纷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其组织的教育会议的影响力和效果。美国俄亥俄州教育厅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教育会议的影响力,把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全州教师讨论和参与,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来评估教育会议传播效果、教师们的反馈情况,以及根据反馈确定怎样更好推进教育改革。推特是该州教育厅利用的社交媒体的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并深入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对国民主观福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主动型使用行为会显著提升国民主观福利,产生福利效应;社交主动型使用影响国民的认知标准、积极情绪和预期满足,是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主要传导机制;通过工具变量和混合方法回归克服内生性问题,模型表现稳健;传导机制存在异质性,女性社交媒体主动型使用主要影响积极情绪,受教育程度越低更易改变认知标准和预期满足,高教育程度国民更多通过影响积极情绪作用于主观福利,农村居民社交媒体主动型使用仅仅影响认知标准,福利效应不显著,低龄与高龄居民社交媒体主动使用的福利效应显著,中年居民更多通过影响预期满足作用于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行为。以压力交互理论和“压力源—应变—结果”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扩展的研究模型:技术特征—压力源—应变—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462份有效样本,并使用SPSS 22.0和Smart PLS 3.28对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学习有用性、感知社交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有用性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通过认知分散的中介作用对学业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多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释放压力,以降低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分享平台,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注。然而,社交媒体给学生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教育作用,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建立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开展线上教育活动等方式,充分认识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发挥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些致力于改革的教师即便在所在学区、学校孤立无援,也可以找到远在他乡的有同样激情、想法的教师,互相支持、鼓励,不再感到孤独。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专业协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使社交媒体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美国教师也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容易也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中国网民中25%以上是学生,他们是社交媒体的主要应用人群,社交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融入社交媒体,通过质性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深入探寻社交媒体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中,大学生群体对社交媒体的多任务使用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属性,对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所在。对研究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出于学习或娱乐目的的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负相关,不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阻碍学习进程健康、科学开展,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正向积累。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出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多维角度入手,利用社交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分析了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阐述了社交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关"混合式英语学习"的理念开始流行起来。基于社交媒体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建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实施和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基于社交媒体的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视听说课程、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加剧孤独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取决于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关系。对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密关系,因而对孤独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同时,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也取决于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常态化使用能够缓解孤独,而病态化使用则会加剧孤独。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存在阶层差异。如何提高社会下层民众的数字文化资本以使其养成更加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该文旨在从语言学习生态观的视角,并利用社交媒体为实践工具,创建一个语境化第二语言(二语)学习模式,把原本被视为"较难提供基于真实环境的语言学习及应用的机遇"的一般二语学习者的生活环境,转变为二语学习的利器。"语言学习生态观"认为:语言学习应是产生自一个"擅于利用学习情境来支持各种语言学习活动"的语言学习及语言应用者社群;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是建立在学习者在社群中的真实/日常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应是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输出和交际能力。然而,二语学习者的一大局限是所身处的生活环境难有(或非有必要)使用目标语的机会,以致语言学习及应用被框在语言课堂内。如今网络发达,社交网络让语言学习者能够应用目标语把基于真实生活语境中的经历、心情、思考当成素材,创建社交媒体,以此引发同侪之间的互动、讨论、反思,及对语言应用的互评,从而拓展及深化社交媒体的内容,及提升语用能力。为示范这个理念的实际操作,该文也将提出一套面向中学生,名为"语用连群"(LI-nter Change)的教学框架,把学生的社交网络活动和课堂作文衔接起来,让学生利用在生活语境的所见所思,以华文进行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四类交际活动,并将经同侪讨论而获得深化的内容融入作文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学术界已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潜在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同时执行多项任务,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一现象。基于“情境状况—有机体状态—行为反应—结果”(SOBC)范式,构建研究模型探讨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前因及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使用偏最小二乘数结构方程模型法(PLS-SEM)对收集的428名大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错失恐惧(情境状况)对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有机体状态)具有正向的影响,而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又会让大学生出现情绪耗竭(行为反应),并最终导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下降(结果)。研究结论能够加深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现象的理解,并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创新性、实效性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积极融入大学生社交网络,保持对舆情的敏感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客观预估社交网络辐射力,方能做好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密切。大学生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探讨科学引导其行为习惯的策略,指导其行为认知,规范其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学院160名学生关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上的差异,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广泛,依赖的程度普遍较高;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上,各项人口学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仅在依赖的个别维度上有差异;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及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各类基于移动平台的社交媒体客户端如潮水般涌现,当今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媒体无所不在、传播空前便捷的"微传播"时代。新媒体使用低龄化,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人既是媒体信息的受众,又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传播者,媒介素养自然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玉石与泥沙俱下的"微传播"环境中,如何提升青少年学生对媒体的认知、识读、应用能力,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在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生媒体使用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探讨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众多学者先后研究了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依赖情况及社交媒体对使用者的影响。本文基于沟通模型分析了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通过不同情境建立了不同的沟通模型,应对处理不同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不礼貌话语在社交媒体中屡见不鲜。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语料分析探究了2020年初大学生社交媒体中不礼貌语用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礼貌语用意识薄弱,男、女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语用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和积极不礼貌策略,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在中、英文语料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话语具有生成多样性。本研究针对结论提出培养大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