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关于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中成绩滑坡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等方法 ,对中国男篮在第 2 7届奥运会和第 14届男篮世锦赛上攻、防技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中国男篮整体实力确有提高 ,尤其是内线实力明显增强。但由于我国对篮球本质认识上的偏差 ,过分追求队员高度而忽视速度、战术与技术训练 ,特别是外线控球能力的培养 ,结果比赛时内、外线脱节 ,整体攻、防节奏慢 ,不仅内线实力难以发挥 ,相反丢失了过去快速、灵活的优势与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 ,从主观认识、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竞赛对手的技术统计数据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对比分析研究法,对我国男篮与竞赛对手在第28届奥运会的7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处于风格转换期的中国男篮内线优势尚未建立起来,却又失去了小快灵的传统特点;由守转攻节奏缓慢,缺乏快攻意识,进攻点单一,外线实力不足,内外脱节;防守的伸缩性、及时性不够,内线防守体系全面失控;缺少大赛经验,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攻守对抗.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现代篮球理论知识,对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各技战术指标影响比赛得失分率的关联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中国男篮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2分中、3分命中率、2分命中率、抢断、失误、罚球数。建议中国男篮应以内线为主,同时提高外线队员的得分能力,达到内外平衡;加强防守技战术环节的训练,有效地限制对手的得分,达到攻守平衡,是中国男篮制胜的要诀。  相似文献   

4.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防守竞技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男篮在第29届奥运会上防守技战术的运用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和世界强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外线防守的对抗能力、后场篮板球的控制、全队配合的整体性、攻击性和防守战术的数量及变化等方面.提出中国男篮需更新防守理念、重视防守技术细节、加大体能训练和防守训练的强度与力度,加强防守战术应变能力的训练,提高整体防守效果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技术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浪体育网、雅虎体育网、搜狐等网站的搜索,查阅了2006年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中中国男篮与对手全部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技战术、心理和比赛阵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队2胜4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整体实力不平衡,内线强,外线弱;全队整体进攻能力较差;球队的进攻战术缺乏灵活性;队员的心理调节能力差.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第25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上中国男子篮球队与亚洲各队的临场表现为研究对象,从我国男篮征战亚锦赛的历史回顾入手,对中国男篮第25届亚锦赛主场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后卫队员疲于组织得分艰难;(2)外线发挥不稳定;(3)内线优势以个体队员缺失论成败;(4)突破意志不坚决紧逼面前显慌乱;(5)篮板球意识差争抢欲望不强烈.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快中国男篮队伍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7场比赛的投篮、篮板、助攻、失误、抢断、盖帽和得分等技术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中国男篮实力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赛实况级录像观察、技术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第25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和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姚明和易建联缺阵导致中国队的内线实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决赛中表现出进攻整体效率低下,各位置个人有效进攻能力较弱。在争抢篮板球的主动性和凶狠程度不高,鲜有抢篮板球的战术体现。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28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外男篮外线队员在阵地进攻中控制球、支配球能力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男篮外线队员在阵地进攻中的突破、助攻、运球和传接等方面与国外队外线队员存在不足与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比较发现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男篮存在防守质量差、篮板球保护意识淡薄、身体对抗下投篮命中率低、后卫线队员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视优秀年轻内线队员及后卫力量的培养、提高队员的抗压能力和篮板球意识、强化队员身体对抗能力训练、对技战术风格进行转型并建立适合中国男篮的技战术风格体系等结论和建议,为中国男篮在“后姚明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