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旅游思想是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我国旅游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分别开创了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和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比情观"。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思想进行了论述和比较,试图探寻两者对后世旅游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悲剧意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儒家既定的人生框架束缚下的伦理道德悲剧,道家虚无人生价值映照下的生命悲剧,佛家的无边苦海包围中的生存悲剧。儒道释三家思想使得悲剧意识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并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同时,儒道释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的悲剧精神,造成中国古代很多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调情理"篇中,评述了儒道两家对于情与理关系分析的各自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冯友兰先生对于儒道两家思想的理解与态度,两家思想虽有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之中是相互影响、融合的,因而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思想是接着儒释道思想融合成果——宋明道学讲的。  相似文献   

7.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10.
意境,这一传统诗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即是"儒道释"思想共同作用的理论典范。"儒道释"三家思想为意境丰富审美形态的形成做了最基础的哲理准备,在它们既区别又融合的发展中丰富了意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道、兵诸家管理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和陶范。对立、同构、交易、中庸、和谐、混沌等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及管理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reaching peace within in order to sustain peace outside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offers us important lessons for peace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Building harmon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ces in one’s personhood paves a path for negotiating interconnections across conflicting multiplicities in the outside world. The essay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Confucian and Daoist notions of personhood as a microcosmic universe connected to a macrocosmic universe. Seco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emerged are briefly reviewed. Third,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Daoist conception of personhood are discussed. Fourth, relational issues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 and tranquility in turbulence are analyzed. Lastly, inner peace reaching outer peace in leadership and governing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the unity between means and end in pea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品人散文是散文史上值得关注的存在。其文学世界里的主人公群体主要是由热爱与天真两类文化性格组成,从中充分传达出作者一种印象和直觉的品人观。这是汪氏援道入儒、外道内儒的立人理想的体现,和传统儒道互补的内涵不同,从中隐含了其对诉诸西方资源改造国民的反思与拒绝,并包涵了其寻根思想之精义,具有一定文学思想史的考察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张兆勇 《重庆师专学报》2013,(4):102-106,114
作为连接盛唐、中唐文化转型期的诗人,韦应物的诗风承上启下,他的思想更有转换时的蛛丝马迹。其特征是带着儒家士子的困惑而深入释道,最终初步体现了"释、儒、道"三教的圆融。这一结果如果说韦应物在关中时即经过努力有所铺垫,那么其完备则是在刺滁时达到的。  相似文献   

17.
论台州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州学者大多把台州文化精神归结为“硬气”和“灵气”,并把二者看成是打造台州股份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从台州文化的结构看,“和气”即“和合之气”更能反映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台州儒学以及台州人的民间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无不表征着和合精神,而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创新,正是和合精神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和气”才是台州股份合作经济产生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