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春秋经传集解》限定范围副词主要有"唯"、"但"等八个,常用于谓语前,修饰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用于主语前。其语义指向以后指为主,具体所指不一;部分限定范围副词语义还可以前指。《集解》限定范围副词没有超出先秦所使用的范围,中古新的限定范围副词系统在《集解》时代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限定范围副词使用频率超过10例的主要有“唯”等五个,常用于谓语前,修饰谓语;“唯”、“但”也可以用于主语前。语义指向以后指为主,具体所指不一;部分限定范围副词表示“独自”义时,语义可以前指主语。与先秦两汉相比,《世说》及刘注限定范围副词有继承,亦有发展,但中古新的限定范围副词系统在《世说》及刘注中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范围副词有28个。按不同的语义范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总括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进一步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入手,对《荀子》的范围副词进行功能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类内部“凡”、“唯”等副词的特征与其他副词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苟子》的范围副词有28个。按不同的语义范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总括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进一步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入手,对《苟子》的范围副词进行功能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类内部“凡”、“唯”等副词的特征与其他副词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语义指向分析理论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陈书》中的范围副词数量庞大,研究《陈书》的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可以更好地了解副词在句中和谓语以外的其它语法成分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探讨其中存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古汉语副词与上古汉语相比呈现出简化规范的趋势,新旧副词常以双音节的形式组合使用。《战国策》一部分副词消亡或词性产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副词被继承下来了,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使用。在副词用法上,《战国策》与《宋书》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副词的语法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副词与上古汉语副词相比呈现出简化规范的趋势,新旧副词常以双音节的形式组合使用。《战国策》一部分副词消亡或词性产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副词被继承下来了,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使用。在副词用法上,我们发现,《战国策》与《宋书》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副词语法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的限定副词共有11个,大多承继先秦,并延续发展经中古、近代以至现代。本文主要从句中位置、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等方面对它们逐一描述,并总结其使用特点,以管窥魏晋时期限定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特征是表示总括无例外,语义指向都是谓语中心词的语义相关项。"都""皆"是两个非常典型总括范围副词,本文主要从语法组合功能和语义指向来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总括范围副词共有23个,分为新旧两种。本文逐一描述与分析其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以管窥南北朝时期总括范围副词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国语》是研究战国中期齐鲁地区汉语语法的重要资料。对《国语》的范围副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揭示《国语》的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范围指向(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12.
吴兆路  郭琦 《天中学刊》2011,26(4):5-12
方铭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者,他的《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他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特点的古代文学研究体系,并在经学、诸子、史传、楚辞、汉赋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语时间副词中有一个小类主要表示“时阎闻隔短”,可称之为“短时类副词”。以往的研究对这一小类副词的描写非常简单,对其性质和范围的探讨尚存争议。文章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相关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区分了“时点短时义”和“时段短时义”,对短时类副词的性质与范围提出了己见,并试图解决相关争议。  相似文献   

14.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一的美化现象也独具特色。美化风格有的细巧柔美,有的虬曲象形。不同时期的美化现象各有不同的特征,战国文字时代是其繁荣期。同时,美化现象的不同特征也有它特定的原因:战国时期政治的动乱,古文字特殊的书写格式,字形系统的压力以及追求和谐的中国文化。丰富的美化现象储存了某种文化意义,它是某种氏族图腾观念的体现,并反映了书法美学中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中的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是汉字文化阆苑中的两朵奇葩,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无饰笔的两个字为一字异体,而有无区别符号的两个形体代表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在战国文字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三点:有的饰笔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区别功能,而区别符号的增加也要考虑到汉字的美观;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都可能会引起理据重构现象;二者在文字系统中的发展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古史传说时代研究应注意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大量考古学资料与古文献资料未找到很好切入点之前,不易通过划分不同文化集团去归纳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根据古史传说时期存在问题去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归纳各种文化集团。二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说与希腊及希伯来古神话是有根本区别的,把中国远古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事迹当作神话来看待是不对的。三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官职制度、宗庙旗杆制度、原始社会组织形态、姓氏婚姻继嗣制度等有由口口相传到了西周时代而书之于简帛的情况,这些是与西周到战国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制度系统,是后人无法编造想象的,大体可信,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