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荆州市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作者认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基本载体,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重要手段,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是指导新时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四有"好教师培养,全面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做强做精教师教育,着力培养大批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师院校如何在推动自身综合化建设进程的同时,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以保持和弘扬教师教育之特色,乃其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部分高师院校设置了专门教育机构,探索实践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笔者在比较分析现行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及其所遇问题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和"教师教育学院"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动态、开放、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既有效解决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保证了实习质量;也对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起"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关系,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师范教育是振兴教育的基础,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背景下,加强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正在日益得到彰显。目前的高师教师教育仍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实际的需要,从课程建设层面,需要推进教师教育的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教师教育的长效机制;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学院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小学和幼儿教师培养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着力解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方面,必须创新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科学系(学院)的办学模式;另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如何依据高职教育的准公共性、学术性、职业性、专业性和社会性特征,创新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有关"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的精神,应积极探索解决高职教师政校企合作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方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在办学定位综合化、教师教育专业化两个纬度上推进,但所选择的"分离式体制"设计和"相继式培养模式"都是欧美思路,与国情、区情、校情结合不紧密。改革的深度推进还需要解决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结合、分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职业教育师资、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教学师资队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课题。围绕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概括了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的内涵,明确了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确定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培养主线,提出了"一条主线、二个体系、三项结合、五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具有实践特质的"知行合一"一体化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和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的合作培养新机制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在培养优秀教师时均遇到了困境,实施"卓越教师协同创新培养计划",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解开这些难题的重要思路。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各地纷纷成立"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创新中心",但由于协同主体契合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资源难以整合优化等原因,其收效甚微。为此,尽快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明确培养标准、创新协同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推进"卓越教师协同创新培养计划"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关键要依托教育和科技优势。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是“教育强省”的基石。省政府要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推进两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实现小学教师本科化;同时要积极开展“4+2”教育实验,推进江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是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师教育优势,以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实验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借助机器人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凝炼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特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因此,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中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创新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高要求,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是时代的呼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原因,教师供求状况是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学校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办学优势则是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高水平师范大学和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可采取4+2模式,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为培养高学历、研究型教师积累经验;普通高师院校宜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实现小学教师本科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师教育正处在由师范教育向一体化、开放化的教师教育的转型期,构成这一转型的关键环节就是教师入职培训与职后继续培训.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变革的前沿,是推进教师教育转型的"着手点".秉承"基于教师学习,置身教师学习,服务教师学习"的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一种学习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是推进我国教师教育转型的战略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现行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主要存在教师教育定位"泛专业化"、教育教学改革"去师范化"和教师教育制度"非整合化"三大问题.为了重构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亟待采取如下对策:促进专业化的职教教师发展:培养"双师型"的复合专业人才;推进整合型的课程体系建设;创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杨朝建 《教育》2015,(6):33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素质全面,特色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六环"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学生个体差异,经历选择课堂模式、提炼课堂模式、创新课堂模式三个阶段,强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健全课改机制,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着力课改,打破坚冰与自信选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化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学校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就基于Internet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对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实施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落实上海市教委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发挥我校在构建上海教师教育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为上海师资队伍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上海师范大学“3 3”教师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重点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中学教师,实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