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文章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典籍翻译,并以此解读《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辜鸿铭所译《论语》进行评析,揭示出辜鸿铭在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下是如何进行适应与选择,并体现译者在翻译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刊物题名为《中国翻译》,根据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推断,《中国翻译》即《中国翻译学》,《中国翻译学》是中国的翻译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分程度差异和花样差异。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翻译学之间的差异是花样差异,不是程度差异,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译论家不要自卑,要继承前人遗产,吸收国外精华,理论联系实践,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翻译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奈达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的汉译书名《翻译科学探索》应该修改成《向翻译学迈进》。《向翻译学迈进》的意思是,"翻译学"现在不存在,但已是明确的追求目标。译名《翻译科学探索》中"科学"是science的误译,因为英语"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而翻译不是自然科学;译文"探索"也没有准确表达Toward的含义,"探索"是正在探索之中,不是明确的追求目标。将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译成"翻译科学探索"恰如将Toward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译成"四个现代化探索"一样不合情理。奈达对"科学"的定义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奈达对"翻译学"的定性是:"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学科——研究翻译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融知识、技巧和艺术于一体的学科。"翻译学"——研究翻译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寻找翻译过程客观规律的‘翻译科学’"。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敏 《文教资料》2010,(30):23-26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密切关系引发了空前的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热情。本文通过《红楼梦》诗歌译例的分析,旨在发现翻译过程中语用预设对等效翻译的影响,以期拓展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1-2,4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X):1-2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也是翻译研究的一种崭新途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对比分析《呼啸山庄》两个译本,全面分析杨苡、方平汉译《呼啸山庄》的过程,从而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翻译可以作为证明生态翻译研究的可行性案例。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目前《伤寒论》的英译并没有考虑到《伤寒论》的特点和中医的特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魏迺杰和罗希文对《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探讨生态翻译学对中医典籍英译的解释力,以期促进《伤寒论》的英译研究,推动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翻译理论在时代背景下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学界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别于其他语言类教学。《新背景下的翻译理论及其发展探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内外翻译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翻译学流派分为:生态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翻译伦理学、认知翻译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以及功能视角下的翻译学等,各个翻译学派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目的是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语篇分析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