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数据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语音音段音位习得状况,通过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表明英语学习者原有的母语(汉语)发音习惯影响着英语音段音位习得。然而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英语语音知识的摄入和充足的标准英语接触量是学习者减少汉语负迁移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时态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经常碰到的困难之一。本文从补缺假说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时态的过程,指出造成这一困难主要是由于英语语境的缺乏,导致汉语语境介入补缺并由此激活中国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汉语时态表达式,造成迁移。我们认为,英语时态教学应在强化英汉语时态表达式区别的基础上尽量向学习者输入不含时间状语的英语句子以培养其语境意识;同时适当补进英语语境知识,阻断汉语语境介入的途径,避免迁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英汉双及物构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事件相关电位这项技术展开实证研究,探讨了在汉语语境中,汉语双及物构式对不同水平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类型、理解、输出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被试的英语水平与英语双及物构式类型的习得效果关系复杂;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双及物构式的语言理解水平高于语言输出水平;汉语环境下,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效果呈“波浪形”分布。  相似文献   

4.
汉语负迁移是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普遍现象,如何在英语习得中避免受汉语母语的影响,是广大英语学习者、教师、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语料库(特别是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语法、口语和特殊用途英语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语料库也可以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帮助学习者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预知和验证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1985年,纳吉等人提出"伴随性词汇习得",该研究是在英语为母语的研究中提出的,随后发展到英语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发端于心理学界对汉语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紧接着发展到英语为外语的习得研究,2000年后逐渐发展到汉语为二语的习得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考察其影响因素、伴随性词汇习得与直接词习得的关系等方面,绝大部分研究都显示: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二语水平、词汇量大小、猜词能力、目标词语的出现次数、阅读任务、凭借工具等都影响伴随性词汇习得。这些研究对今后的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研究和阅读教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已经习得母语,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上/下"的习得的负迁移现象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别于母语习得。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而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在中国汉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的影响,了解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初学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帮助我们认识外语教学的性质,进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尽快顺利渡过中介语阶段,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9.
汉语声调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重音存在迁移现象,尤其是汉语去声对英语重音习得的负迁移。英汉语属于不同体系的语言,学习者在朗读英语重读音节时,习惯使用汉语声调实现英语重音,造成明显的中式腔调。因此,了解声调对英语重音习得的影响无疑对提高英语口语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证研究,探讨了在汉语语境条件下,中国学者的英语结果构式之类型、理解、产出及其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研究发现:(1)被试的英语水平与英语结果构式类型的习得效果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正比例关系;(2)中国学习者之英语结果构式的语言理解水平高于语言产出水平;(3)汉语环境下,中国学习者的英语结果构式习得效果呈"调羹形"分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方向性论元结构时没有显著障碍,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方向性论元结构时存在过分概括或是草率推广的错误。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上述习得表现进行预测和解释。此研究不仅对预测以及提高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表现有指导性作用,而且为汉语方向性介词短语中存在功能层提供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12.
Eckman的"标记差异假说"为母语迁移对目的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在人名转喻习得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吃力,原因在于英语转喻人名是标记性的,而对应的汉语表达是无标记的。人名转喻背后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汉语对学习者人名转喻习得产生负迁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动词屈折词缀的习得是中国学习者容易发生选择性石化的语言结构。近年来.中外学者通过大量理论和实证实验验证中介语语法损伤的三种假说。然而关于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动词词缀选择性石化或整合的实例相对比较有限,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态时会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对动词屈折词缀习得缺失.发生选择性石化。  相似文献   

14.
探讨以汉语为母语、在中国标准课堂教学下英语学习者能否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一样对英语Wh一问句的约束条件敏感,即研究可习得性的逻辑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学习者能够累积性地获得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证明了普遍语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原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反身代词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反身代词习得费时低效的现状,建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英语反身代词的学习。通过对母语为汉语的二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反身代词进行搭建脚手架实践研究,创设与学习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话题,为学习者提供体验,从而优化语言输出方式,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反身代词习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英语"时""体"兼具,汉语则无"时"有"体",这一语际差异或是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借助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通过组间对比及高水平组个案剖析,考察其时体习得偏误的表征特点,探究这种偏误产生的跨语言因素及其对英语时体教学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与其母语的时体特征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根源在于英、汉时空特质的差异性。这一认识对我国英语时体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语思维模式是学习者英语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文章试图从中国式英语的形成原因,及中国式英语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表现形式,解释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学者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语音习得研究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验研究,以及学习者中介音系统的研究;词汇习得研究将词汇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策略研究以及词汇教学相结合;语法习得研究以汉语特殊句式和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为主。近十年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呈现三个特点:汉语习得研究东西合流;关注理论建树和学科发展;注重实验研究和方法革新。此外,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汉语和英语辅音系统比较复杂,本文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发音的异同,以帮助中国学习者在英语辅音习得中尽量减少汉语辅音负迁移的影响,从而习得标准的英语辅音.  相似文献   

20.
王红丽 《海外英语》2014,(4):209+226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谓语动词。在汉语中,谓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在英语中,谓语动词有十六大时态。在汉语中,谓语动词有被动语态,一个"被"字足以表达;而在英语中,十六种时态各对应着自己的被动语态形式。对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语法的难点就在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式难以记忆。笔者从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探索总结出一套方法,便于英语学习者更容易地理解、记忆英语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