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这个“信息海量”和“观点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较之其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爱读,因为通过阅读评论可以迅捷地了解新闻、捕捉信息,给人以启迪。群众也爱参与,因为通过新闻评论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见解、提升参与感。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报开设了时评专栏。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所见的电视评论节目,我们常能听到一些不尽一致的议论.例如:“既然是新闻评论,就应当以说为主,有丰富的言论”;“街谈巷议不能代替评论”;“主持人必须站出来‘主持’讨论,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现在是评论弱化了、主持人淡化了”;“现在是访多谈少、访强谈弱”(“谈”即节目主持人及其“主持”的言论);①这些议论我们姑且概括为电视评论的“主持人语言决定论”.但是尽管如此,以《焦点访谈》为“代表作”的电视新闻评论,至今仍然“义无返顾”地坚持“论证过程的事件性”的表达模式,坚持走“让过程说话”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3.
2000年1月10日,全球最大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和最大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组成“世界上第一家面向因特网世纪的完全一体化的媒体与传播公司”。平地惊雷,从美国到全球,各行各业掀起轩然大波:股市为之动荡,媒体为之兴奋,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发表各种评论…… 这起合并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实在是因为它传达出来的信息太多,而且太重要了。 新媒体:后起之秀与先天不足 虽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称它们是“平等的战略性合井”,但业内人士及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在交易中占主导地位,一些报道中甚至使用了“购并”、“吞掉”等字眼。  相似文献   

4.
以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的中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的出现,使新闻媒介多了一个陌生而又极新鲜的报道领域——股市报道.伴随股市的发育和发展,股市报道质量也逐步提高,许多地方性非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介发挥“地利、人和”优势,在股市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笔者认为,尚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股市报道的水平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赵振字  徐宁 《青年记者》2017,(24):29-31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报纸普遍更加重视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一些报纸开始尝试“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可以获取观点信息,还可以获取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本文以嘉兴日报10年来的探索为例,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评论工作似乎成了地市报同仁颇感棘手的一个难题。报纸上评论少,好评论尤其少。窃以为,地市报评论要走出低谷,必须解决三对矛盾,或者说要闯“三关”。“命题”与“自选题”的矛盾这是评论选题要闯的“关”。党报的言论,应该传达上级党委的精神。无可否认,“命题”是党报言论重要的一条来路,这是由党报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但是,如果唯“命题”而发评论,则又会将报纸的评论引向单一的层次与单一的品种和风格,无法出现百花齐放、活泼多样的局面。所以,在“命题”之外,要打开思路、扩展视野,搞一些“自选题”,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活跃报纸的言论。目前,我国地市报评论工作中一个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章夫  黄静 《青年记者》2020,(7):52-53
在信息纷杂、“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发出理性声音,表达有力观点的新闻评论,可以帮我们“拨云见日”,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更客观地看待世界,还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2019年12月8日,红星新闻评论频道正式上线,旗帜鲜明地喊出“观点供应商”的定位,力求“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评论是媒体的一面旗帜,对塑造媒体形象、涵养媒体气质、展现媒体特色至关重要。红星评论以专业的知识、理性的思想、高度的理念为标准,寻求新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强  贾茹 《今传媒》2005,(12):51
在当前新闻评论教学的创新改革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是一位先行者。他的教学理念是教会学生新闻评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并能学以致用。他经常鼓励学生:“欢迎大家登上新闻评论的互动练场——相信我行!”笔者有幸学习于赵老师的课堂,对他的创新教学深有一些体会。激励学生“相信我行”学习新闻评论,信心是最重要的“。相信我行”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动手写新闻评论的开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相信自己能写出新闻评论、能写好新闻评论,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新闻评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体上的单调、枯燥,加上一些评论专业性的信息不足,使得新闻评论在移动媒体时代变得更加弱势. 新闻评论的发展形势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呢?笔者感觉即使谈不上“糟得很”,也可以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或困境.这种困境是由新闻评论自身的弱势地位和新的舆论环境造成的.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弱势文体.尽管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新闻评论也曾短时间风光过,在政论报纸时期,甚至一度达到梁启超自我表扬的“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盛况,但总体来看,新闻评论并不是一种有强势基因的文体.  相似文献   

10.
地市报要提高评论的质量,关键是要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以为这个特有的优势便是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特有的风格便是一个“土”字.可以说:地市报一些好的评论都展示了这个“土”特点,土到好处便成文章,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选土题所谓选土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优势,选择一些贴近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的评论题目。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这样事关国家大局、负有历史重任的重型评论,我们地市报写起来就有困难。但是像《张家口日报》在全国获奖评论《在平均数字的后面》,就发挥了地市报的优势。这篇评论透过形形色色平均数字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来。比如一个130口人的贫困山村,年人  相似文献   

11.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2.
杨树 《新闻窗》2009,(5):29-31
所谓社论标题引述新闻事实,是指社论标题除了作为论说文的体裁必须要有主观信息之外,通常还应该含有事实信息,这部分信息属于客观信息。正如马少华所认为的:“新闻评论的标题,要求有事实与观点——这就是两个基本的信息量……评论标题要有客观信息,也要标出主观信息”。“除了事实性信息,作者的论点进入评论标题……它们兼备评论对象的事实性信息和评论主体的观点性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大众日报》推出了一组(7篇)颇有新意的评论文章——《职业道德对话评论》,反响较大。“本报评论员”邀请部分普通群众,围绕职业道德范畴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双方在热烈真挚的交谈中,把评论一步一步地推向深入,最终达到高潮。 这组文章,在把“对话体评论”这种文体献给广大读者的同时,也给新闻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顾名思义,“对话体评论”是将对话主体(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些)问题或某种(些)现象的评论,如实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即予以发表的一种评论体裁。 其实,对于“对话体评论”,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古希腊时期著名哲人苏格拉底与一些思想者的对话,古印度释迦牟尼与弟子们的对话,以及我国古代著名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当今媒体已不是新闻信息稀缺的年代,那么稀缺的恐怕就是观点和见解了。于是,时评言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载体,便成了媒体“差异化竞争”的一个拳头产品,也有称之为“核心竞争力”。那么,作为地市报究竟该如何力求“不一样”、怎么嬗变和创新?我们试以《南阳晚报》的评论版为例,来探寻地市报评论版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推进“地...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了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林曲 《中国记者》2022,(9):58-62
<正>一名学生问我:“老师,请问你有没有写作国际时事评论的经验?如果有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么?我想评论这段时间的巴以冲突,但苦于自己笔力不足最终作罢了,很希望能得到老师在这类评论写作上的指导。”我是这样回答的:“国际评论需要信息和专业门槛,需要那种‘在地’的知识和信息。评论巴以冲突或俄乌局势,如果缺乏生活和知识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7.
黄保才 《新闻实践》2008,(12):34-36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信息化时代,都市类报纸、网络评论大行其道,相形之下,一些城市党报评论显得有些滞后,通常停留在这样一种情形:围绕某个节日或当地重大活动,偶尔发一篇社论,或者根据当地中心工作需要间断性地发一些“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评论在传递政策意图,指导工作固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独出新见?途径可以有许多条,本篇只谈谈活用成语与新闻评论出新相关的一些问题。成语,约定俗成,凝炼精粹,象“开卷有益”、“水滴石穿”、“老当益壮”、“根深叶茂”等,这些成语不管是直接明理,还是藏理于形象,都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理,能够给人以启迪,从成语中撷取新闻评论论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记录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此轮牛市将持续5~8年时间!”在一些股市专家的鼓吹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股民的行列,上班时间查看大盘行情已经成为很多员工的工作“必修课”。但是炒股不可避免地要与工作冲突,因为股市开市的时间是上午9:30到下午3:00。这个时间段正是工作的黄金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信息早报》和《证券市场周刊》作为股市报道的主渠道,为读者提供最集中、最能引起研究兴趣的股市信息。但是,股市报道的错位也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困惑,股市报刊由广大股民爱不释手正在转变为反向研判的读物。 一、股市报道的迷离与报道目的 所谓“反向研判”,是指股市消息成为股民“正面信息反面看、反面信息正面看”的一种异化性新闻。报道说这只股票要涨,大概是要跌了,股评说这只股票可中线持有,将收益丰厚,股民买进则大都要被套牢。时间一久,股民从沉痛代价中积累了经验──对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