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短短的70年间,清政府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严峻时刻,进行了三次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改革: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其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且深及数千年传统,而且三次新政环环相扣,层级递进。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三次新政的成果却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
台湾洋务新政初始于1874年,止于1895年割台。20年中,台湾的军事防务、政治面貌、经济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大陆各省进行的洋务运动相比较,表现出起步晚、见效快的鲜明特点。其原因就在于清朝廷的重视,几任抚臣前后相继的努力,以及大陆重臣的支持和台籍士绅的协助。台湾洋务新政的成就为其后来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那个时候的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仅仅把它归于守旧官僚的可恶是不够的。因事及人,新政的遭遇不可能不带累新政的主持者。奕讠斤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于是被目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之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重要官僚之一,他的洋务思想自成体系,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湖北新政,为其洋务思想体系的典型体现,影响较大。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谈点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是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核心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扩大的严峻形势,张之洞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自身地位和保护黎民出发,提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自强”才能抵御外侮,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自强”的根本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即洋务派们所说的“必先富而后强”。为此他主张:“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6.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7.
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化的清朝末年,教育领域也经历了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焦点。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指导,主要培养专门人才,到了洋务后期,转而求富,变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维新运动时期,尤重政才的培养;而到了新政时期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以立宪派为主导的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是在新政的展开、新力量的诞生、社会危机加剧、清政府控制力削弱及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政治参与以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在专制政体内展开的,以舆论参与和政治接触为主;后期则发生在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时期,政治参与形式更为完备,规模扩大,对政局的影响力增强。新政时期的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变革、促进了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丰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运了。  相似文献   

11.
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厦门大学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为标志。洋务学堂是在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学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当时的外交、军事和工矿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夷务”的一部分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12.
“洋务”一词是从“夷务”演变而来的.“夷务”或“洋务”的含义本来是相同的,即指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借法”则是洋务派倡导的自强、新政、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新式练兵、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派遣留学生、兴办学堂等.  相似文献   

13.
张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11-114
清末新政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其实施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变革.在改革的新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本文以陕西大学堂为例,通过对大学堂设立的原因、学制与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探究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困扰着学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制约着他们解难释疑能力的发挥。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一起对下面一些历史概念进行学习。一、洋务、洋务派、洋务运动1.洋务:清末指关于外国的和关于模仿外国的事务,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生产机器设备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由总理衙门负责管理。面对洋务,中国各股政治力量持不同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洋务;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  相似文献   

16.
马相伯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 ,马相伯曾经是洋务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但屡屡受挫的政治实践加深了他对晚清腐朽社会的认识。特别是 1887年欧游回国后 ,一度淡出政坛 ,静心反思强国之路 ,逐渐形成其教育救国理想并化为行动。与此同时 ,他并没有停止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思考 ,而是在其后办学过程中不时返回政坛 ,努力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在马相伯的漫长人生旅途中 ,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常常是戏剧化地交织在一起 ,演绎出奇妙的双重变奏。这一“双重变奏”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密不可分 ,突出反应了马相伯对现代教育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辩证认识 ,具…  相似文献   

17.
如牟宗三言,儒家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为获取知识,而为平治天下。此种以知识为工具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晚清洋务大臣"师夷长技"为了"中体西用"。国民党执政时把科技作为实现"民生主义"的工具,中共执政后也把科技作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改革开放后此传统并未改变,且具体表现为国家层面的行政力量掌控和分配科技发展经费,学术机构的行政力量以数量指标评估和主导学术的发展,各级行政力量还直接主导对科技人员的各种奖励。此乃中国科技体制之巨大优势,亦隐含其根本不足。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和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是我国政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尽管清末新政与改革者的维护清廷统治的初衷大相径庭,最终导致了其统治的结束,但是新政并未因此而灭亡,新政的各项改革措施依旧延续下来,并且为日后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基础。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许多重要内容,如:政治结构趋于分化和专门化;政治职能日趋扩大和完善;政治输入功能增强.利益表达得以传递;政治生活向法制化方向发展,政治组织趋于制度化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它首发其端,开启了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的闸门。文章拟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对清末新政的政治变革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新政改革和云南地方自治逐步推进的特殊背景下,清末民初的云南地方法治运行及其条件十分复杂,它以消除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及其割裂司法权的威胁等为动因,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国家、地方官员、地方精英等各方力量彼此博弈与妥协的动态过程。其正向意义是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前提,为宪政发展作了准备;其负面效应则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治力量在地方的客观性弥散化。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近代科技,效仿其在教育、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一主张得到了当政者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