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具自由意志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人”。鲁迅的超世俗化 ,决定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一种人格标尺和价值参照 ,鲁迅将永远属于“现在时态” ,永远与人类的追求同在。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5.
苗体君 《教育艺术》2006,(10):40-41
最近翻阅了许多人物辞典,如:《社会科学人物辞典》、《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等传记辞典,书中竟然没有世界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的辞条,这让我十分惊诧,鲁迅先生一生以骂人而著称,在谈到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时,鲁迅先生还提到并称赞了沈从文。  相似文献   

6.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教仁 《小学语文》2007,(12):29-29
近日,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领导小组发布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公示名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类图书《现代教学论》与光盘《鲁迅笔下人物》《盛世钟韵》榜上有名,分别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与音像电子网络奖。《现代教学论》(共三卷)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主编为裴娣娜,副主编为杨小微、熊小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出发,总结出“中国型”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再由现代设计的主题素材、造型要素及象征寓意等角度阐述了具有中国意味的现代设计,印“中自型”的现代设计的构思方法及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2.
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此后,产生了大量纪念缅怀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阐明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系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群像存在渊源与流变关系,而且将“零余者”从特指郁达夫文笔下的人物拓展为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群像。  相似文献   

14.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学术界很多人都在强调“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于是,鲁迅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广被关注的话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鲁迅“比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们更加接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鲁迅是“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鲁迅和自由主义者们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各自信念...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诗四首     
《辅导员》2011,(13):29-29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