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囿于门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历代形意拳师对功法保守而秘不外传,所以很多练功方法不为人所知。又由于人们在公园、广场、舞台、赛场等公开场合看到的形意拳大都是中架、中速、刚劲,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形意拳只有打成这样才算正宗,其它打法都是错误的。其实,形意拳的很多功法是因人而异,因功而变的。  相似文献   

2.
胡献钊  朱天册 《武当》2014,(8):44-44
“五行拳”是形意拳最基础、最核心的“拳法”,在整个形意拳的功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形意拳的基本拳法(劈、崩、攒、炮、横)五行拳练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就要进行一项对抗性的功法训练——对练。他是将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以进攻与防守,相生与相克,兼具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编排而成。由两名习练者反复操手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进退、攻防、顾打等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形意拳实战之中。  相似文献   

3.
形意浑元桩     
刘敬尧 《精武》2005,(9):18-19
形意浑元桩据传是形意拳习练者为提高功力而必练的功法。陈规陋习所得,非入室弟子不传。公人人场所不练,宁可失传、不可乱传,从而使此功法濒临绝迹。家师张董僧先生破除陈规,本着济世于人的原则,建国初期在中国医科大学组建体疗室,用此功法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4.
史宏伟 《精武》2009,(3):27-29
山西形意拳十六把气功,是形意拳内功功法之一,是我在从师学艺十年之际,由授业恩师王喜亮正式口授心传的。我自学习之日至今,每日练习不敢懈怠,并深有体会和心得。正所谓大道至简,此功法简单易学,老幼皆宜,凡正常之人都可习之.练功时不加任何意念,强调顺其自然。经常练习十六把气功有疏通经络、强筋壮骨、增进体魄、壮肾壮力等功效。  相似文献   

5.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形意拳,是我国众多武术门派中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优秀拳种,与太极、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名拳。形意拳最早曾名"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它扎根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到传统文化的极深影响。在拳理拳法、功法技法、演练方法、套路编排、武德修养以及养生技击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又因本身所具的独特运动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所以愈来愈受到海内外广大形意拳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  相似文献   

7.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8.
朱天册 《武当》2014,(2):29-29
“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是形意拳《拳经》上的一句话。虽说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形象地道出了形意拳功法训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它贯穿于形意拳的一招一式之中,是形意拳拳劲“起、攒、落、翻”的最佳释解。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7,(10):2-2
潘小杰,江苏徐州人。现任徐州市武协副主席、常务秘书长,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徐州武当拳法研究中心主任(法人)。1961年,拜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字松龄)先生为师,研习形意八卦四十余年,是松龄先生的关门弟子。为全面研习形意拳之功法,又拜山西宋光华为师,研究宋式形意拳术,集河北、山西两派形意拳于一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此《形意拳秘法》据其著者高降衡先生说。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而高先生之师贾大俊先生与形意先师李洛能则是同时代人,且为同门师兄弟(见原谱师承表),那么,高降衡则与“半步崩拳”的郭云深为同一辈分。可见此书成书之早,不知为何竟然叫做《形意拳秘法》?“形意拳”三字本该是李洛能的“专利”才对。有关形意拳煌煌巨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姜容樵、孙禄堂等大家都有论著出版,然独不见此书(《形意拳秘法》)见著于当时。不知何故?近见日本杂志《武术》刊登《形意拳秘法》,故本刊全文刊发,以示其全貌。供形意拳人及此道爱好者研究之、析疑之!  相似文献   

11.
张春运 《武当》2007,(8):23-23
目前有很多人都在练习传统的形意拳,此拳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作干净利落若形意拳在技击方面,其起,落,进,退,左,右均以擒拿和反擒拿为原则,处处都藏有技击之能;在健身方面,只要坚持锻炼,可延年益寿,并因其动作较为简单,故老少皆宜。吾从师习拳三十余年,深感形意拳之妙。  相似文献   

12.
姜寿海 《武当》2010,(5):27-28
形意拳是模仿大自然中有关禽兽动作形态的一种拳术。拳与道合,道即自然规律。《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意拳理是最贴近大自然规律的。形意拳的基础功法,即拳的起始式“三体式——天地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我从21岁开始练习形意拳,至今己年届八十,仍然眼不花,耳不聋,手脚灵便,身体硬朗,这与坚持练拳有很大关系!我的体会是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和保健功法,科学合理,所以起到了健身作用。我练形意拳的一点心得,归纳为以下的五字真言。(一)松字,即放松自然。要求心意放松,心静意定,自然舒坦。头部放松,耳灵目敏,自然脑清。身体放松,肛提胸含,自然正直。肩部放松,臂长而活。胯部放松,腿活而捷。呼吸自然,气缓深长,持久不息。只有做到放松自然才能完整发劲,而且劲到即松,松紧结合,练出功夫。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透视出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是在“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制约下所形成的,并在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等训练和实战中,将其内化为习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最终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推手与散手     
张良 《中华武术》2007,(5):48-49
推手与散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是一种功法,而是检验功法的一种手段,是对自身所学功法全面综合的检验。祖国传统拳学,特别是冠以"内家拳"名的拳种,都有推手的训练内容。太极拳叫打手、揉手,形意拳叫搓手、撕扒,八卦掌叫盘手,咏春拳叫碌手、黏桥,也有叫演手、粘手、拆手、搭手、缠手的,虽称呼不同,形式各异,侧重有别,但都是作为检验所学功法的手段而存在的。推手与散手并无严格的划分界限,搭手为推手,断手为散手。而推手既可以说是散手的前奏和放慢,  相似文献   

16.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1,(5):25-28
鹰捉的涵义和作用:桩功三体式被视为形意拳特有的静功筑基功夫。而鹰捉则是桩功三体式诸多技法的运用,是形意拳动功筑基功夫,也是对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基本技法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是为了练形意拳打好基础的一趟拳。经云:“起手鹰捉。”正说明锻炼形意的各种拳法都要从它开始,所以人们称为形意之母拳。说“三体式是母式”,“鹰捉是母拳”,两者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7.
功夫练上身     
林文辉 《精武》2010,(3):71-71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要求锻炼内气,所以其都是内家拳,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功夫练上身呢?有人说练站桩就可以了。其实站桩只是基本功,站死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惜最后功夫还是没有上身。所以除了站桩以外,还要配合动功的练习,形意拳和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动桩练功法。  相似文献   

18.
王忠海 《武当》2013,(7):25-26
形意拳打人凶猛强悍,举手投足之间劲力十足。这种刚猛的整体劲力,是通过初阶段五行拳单操训练,中阶段深化站桩及最后双人接手强化较力训练而获得的。形意拳的双人接手功法中,既有单纯锤炼劲力的双手练功方法,也有灵活多变的类似太极拳"散推手"的较力练功方法。其中,后者不但能通过双人较力来提升练功者的整体劲力,还能使习练者获得近战应敌  相似文献   

19.
刘瑛  邢岩 《中华武术》2006,(12):54-55
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有许多训练手段,各门各派也各有其自家门派的训练手段,真可渭丰富多彩,因其门派所练要求不同,所以训练手段也大不相同,但总归无外乎有“功法训练”“套路练习”“拆招喂手”等四大类,而对于这四大类之训练顺序和侧重,各有不同,有的门派以“功法”为主,有的以“套路”为主,而我认为,无论什么门派以什么类别人手训练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对于“功法”“理论”“套路”“拆招喂手”等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见解,因为传统武术训练中,“功法”训练乏昧,“理论”学习之深奥难懂,“套路”学习单调重复和“拆招喂手”很苦。现代人,是少有人将它系统的学练下去的。而如果传授者在训练中正确分析和研究,将不会失去传统武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许诺 《精武》2005,(2):34-35
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讲究三尖相对,内外相合,并包含很多单练、对练套路。形意拳虽为传统武术拳法,但技击性极强,对现代搏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从形意拳诸多拳势中择取几势,为形意拳爱好者解说形意拳在现代搏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