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价值创造方式与知识资本的关系,提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剖析了现行高科技企业分配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的广义分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就其实施具体形式初步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合作博弈和厂商模型,研究了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分析了不同信息结构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行为,讨论了双方的策略和社会福利;然后,将信息不对称下福利损失看作双方的信息租金进行二次利益分配,首次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具有双边激励效应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下科研机构的投入水平低于最优投入水平,具有双边激励效应的分配机制不仅兼顾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双方的利益、发挥了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中的引导作用,也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联盟的风险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技术联盟风险分配只作为一种影响力存在于联盟成本分配与收益分配中;风险分配分为期前与期后两个阶段,每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分配机制。风险分配的重点,在于期后分配中的风险责任鉴定。  相似文献   

4.
设计采购施工(EPC)模式与建筑信息模型(BIM)融合应用于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但不成熟的利益分配机制却阻碍了二者的推广与应用.鉴于此,依据EPC模式下的二元管理制度提出基于宏观层面的两层次利益分配机制,依据BIM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特点提出基于微观层面的三阶段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第一层次利益分配模型,能够保证在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实现基于BIM的单阶段静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以重要程度、合作程度以及贡献有效度为依据构建的第二层次利益分配模型,能够保证在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商之间协同合作情形下实现基于BIM的多阶段动态利益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最后,提出大中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应签订"固定总价+项目优化奖励"合同、制定柔性利益分配制度,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并规范BIM资质认证制度,企业重视并加大BIM应用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益机制--高校产学研结合赖以形成的基本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科技与管理》2005,7(2):156-158
阐述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着重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高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它包括企业的融资、投资、分配等各个方面,但高科技企业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高科技企业所依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本的积累,还有风险投资和策略性投资等。本文就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中的企业在低碳化目标下的运营机制改进和创新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通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包括免费分配、阈值分配、固定价格出售以及公开拍卖方式。建立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型,研究不同机制的指标对企业运营决策的影响,在保障供应链整体利润条件下,找出能够有效地使企业自发进行低碳化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碳排放有偿分配机制比无偿分配机制更有效地促使企业自发选择降低碳排放量的环保优先型策略,公开拍卖机制相对于固定价格出售机制,其碳排放价格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市场状况,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由投入资源类型不同的多家企业和高校组成的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的稳定性问题,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投入资源数量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企业和高校技术创新合作的利益模型,分析各组织资源投入数量对合作利益的影响,应用算例证明基于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机制满足分配有效性以及参与合作个体合理性,且在给定合作条件下参与各方可以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合作情形,并对各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通过数值实例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研究表明:(1)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效应θo≥-2θ时各组织可以通过合作获益;(2)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了合作的稳定性;(3)政府的补贴力度、要素贡献系数、协同效应度、跨组织效应正向影响合作收益,而成本系数产生负向影响.由此,在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实践中,当且仅当跨组织效应满足θo≥-2θ,企业或高校可以选择加入跨合作,并采取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且注意保持密切沟通,同时政府应对参与合作的企业和高校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9.
自我牺牲是积极领导行为的重要内涵,对员工创造力具有多层面的复杂影响机理.基于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牺牲型管理风格能够优化组织整体心理资本和员工心理授权感,削弱员工传统性特质的负面影响,从而系统提升员工创造力.因此高科技企业研发主管可在任务分工、奖酬分配和权力运作等方面体现出自我牺牲,优化组织氛围和员工心理情境,以提升员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分配机制和分配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80年代开始,我国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改变了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脱节的局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企业实行了工资增长同经济效益挂钩,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这些改革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企业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高技术企业的成长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阐述了基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视角论证了知识联盟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一致性。分析高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与成长要素,基于此剖析了基于知识联盟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机制,并以TCL集团与北京大学构建的知识联盟为例,探悉基于知识联盟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12.
赵雪芹 《现代情报》2012,32(12):119-123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知识创新为驱动的企业,知识信息在其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我国部分高新技术区企业的创新信息需求抽样调查,分析了其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分布、结构和特点,以此出发进一步总结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要求,旨在为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组织提供需求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3.
聚焦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本身、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管理流程、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中介机构、政策联动等视角,全方位考察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落实的主要成效,探讨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现状与瓶颈问题;并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对西安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获得研究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以及界面管理水平这四个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因素均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知识特性与界面管理水平又对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界面管理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对产学合作效果起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侠  陈圻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86-491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整体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认定标准不统一、认定门槛较低、认定等级粗糙、边界不清晰、认定标准重投入轻产出和缺乏行业监督管理体系等,并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应当在遵循普遍性原则的同时,还应当坚持国际和国内可比性的原则,并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五级认定体系与优惠政策,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方法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入驻高新区的实际效应,研究发现,(1)在控制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后发现,企业入驻国家级高新区能够有效提升其自身创新绩效,且结果稳健;(2)相比省级高新区,入驻国家级高新区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3)高新区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企业异质性,成长期、小规模、民营的东部企业从"入驻行为"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7.
科技型创业企业危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娟  马爱民 《科学学研究》2011,29(4):582-590
 结合科技型创业企业特点,从成长和危机两方面研究提出了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危机机理。然后经过实证数据分析,验证了成长和危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存函数COX构建了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与危机预警模型,结果证明,预测准确率较高,说明模型选用正确,研究成果可信。同时,也解释了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与危机的原因,验证了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危机机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迎合性动机视角,选取KY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探究迎合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识别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迎合性高新技术认定对KY公司的创新绩效无明显促进作用,对其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亦较为有限,说明迎合性动机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无法达到预期政策效果.最后,本文从政府和企业维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效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潜在的成长路径并不是唯一的,论文探讨了新创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化成长与国际化成长,并就不同成长路径的作用过程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新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陈文春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48-151,168
团队是高科技企业构建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子系统,团队知识整合是组织知识管理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如何促进团队层面的知识整合是高科技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高科技企业中93个工作团队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科技企业团队中,认知信任对系统式整合的影响更显著,情感信任对协调式整合的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结论对高科技企业团队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