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教育思想初探王云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教育主张和做法已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与研究。笔者深感在他的教育思中,有关跨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现代科技人才的素质观、...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王荣德杨振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1945年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先生应邀来到北京教育学院,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北京教育学院师生和首都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带来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应广大师生的要求,本刊编辑部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此文(未经本人审阅),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6.
日前,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教育学院为北京市的中小学校长作为一次讲演,对中、美教育的各自优势,中国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现摘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工作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中小学。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框架教育部在2000年提出,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提出了两个目标:一、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二、全面实施“校校…  相似文献   

8.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10.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以实施义务教育为重点的中小学教育同其他事业一样,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必将为找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一)50年来,我区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非正规到正规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点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中小学教育步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小学规模发展壮大,布局趋于合理,基本覆盖全区…  相似文献   

11.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2.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叶松庆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曾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使物理学因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掀起了各地新一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热潮。《标准》为中小学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24日《科学时报》刊登了一篇对杨振宁先生的专访文章,题目是《杨振宁:中国大学教育的成绩不能抹杀》。这是一片很有见解的文章,建议大家找来看一看,特别是对中美两国教育哲学进行对比的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浅析谷秉忠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确定了环境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位置。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对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英国是开展环境教育比较早的国家,特别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现就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研究杨振宁教授的超常儿童早期教育思想,阐释了杨振宁教授不赞成“少年班”教育形式的教育观点及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应当坚持正常发展、完善人格和通才教育原则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引起我国教育界对超常儿童早期教育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美籍华人杨振宁的名字都是很响亮的。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都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为现代规…  相似文献   

19.
搞好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王焕奇李光凤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础工程,核...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很快,教育评价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的崭新局面,《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一书就是教育评价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该书的作者潘永庆同志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教育评价的研究。#441年,他的第一部有关教育评价的专著《中小学现代教育统计学简编》问世。之后,相继进行了目标教学评价、素质教育评价和创新教育评价的研究。该书就是他矢志不渝地进行了十年刻苦研究的成果。《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国内外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