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2,(28):21
本刊讯(记者韩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传统诗词创作,发掘当代优秀诗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协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于9月28日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大赛主办方的负责人分别致辞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并在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诗词中国"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型原创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将一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清新之风吹人寻常百姓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内容之美 首先,《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性文化类节目的走红意味着观众对低碳艺术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所谓低碳文化艺术,就是一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思想和彰显本真人性、闪烁着永恒的人性光辉的文本.①纵观当下的电视节目,收视较火的如《奔跑吧》《极限挑战》多是明星的表演作秀.此外,就是一些超出常人知识范围,颇有猎奇之嫌的文化竞赛节目.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是优秀的低碳艺术作品,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最富魅力最具影响力最能让民众感同身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国人精深的生活智慧、博大的哲思情操、浪漫的美学气质皆在其中,这些传承已久的古典精华是能够治愈现代都市人浮躁心灵的一剂良方,它让低碳美的习习清风在民众间畅行.  相似文献   

3.
饶翔 《青年记者》2017,(9):27-28
报纸副刊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家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刘佳 《传媒》2021,(10):73-76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以创意赋能、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普及、"云动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为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深化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5.
郧军涛 《出版广角》2021,(11):33-36
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的时代价值以及2003年以来地方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的策划出版情况作了梳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面临原创性选题开拓空间较大、选题融合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向好、精品项目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等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从而提出加强宏观统筹、优化策划机制、彰显特色优势、实现融合出版、强化市场营销、构建长效机制、加大"走出去"工作力度等诸多切实可行的出版策略.  相似文献   

6.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今年春节期间收视大热,说明真正优秀的节目从来都不会缺乏观众.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元素,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才能赢得市场和群众.  相似文献   

7.
刘燕 《东南传播》2023,(1):133-136
以“诗词”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再次顺利出圈,让已走到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本文从文化价值、题材样式、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四个角度着手,探究《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后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之后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获得广泛关注。节目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主旨,设计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可视性为一体的节目形式,选拔来自全国范围的诗词爱好者参与其中,并邀请诗词大家就诗词进行解析,节目以受众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内涵,一经推出就获得强烈的社会效应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汇聚,凝练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其媒体传播,是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并由此散发出了时代的魅力。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概述,分析了其媒体传播现状,并就其相应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正>"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创新开展档案文化建设,主动融入文化强省建设,深挖档案文化内涵,丰富档案文化传播手段,打造出一批档案文化精品,进一步彰显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作环境。各级档案部门按照《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组织开发档案资源,推出档案文化精品,促进档案文化繁荣"的要求,创新工作举措,优化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陆小新 《中国出版》2023,(16):57-60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少儿出版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少儿图书出版提供了丰厚出版资源和价值内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不仅需要表达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立足时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价值与魅力得到更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其中,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应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勇承重担,用创新思维发掘与丰富传统文化新内涵,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晔 《新闻传播》2023,(15):46-48
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做好节日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明确报道主题,挖掘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要丰富报道内容,彰显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践行“四力”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使新闻报道更具烟火气。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依靠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持,也依靠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6.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文化单位尤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读经典》,作为全国第一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学生读本,取得了出众的"双效"成绩.本文以打造"朝读经典"品牌...  相似文献   

17.
<正>实现中国梦依靠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持,也依靠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性工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蕴育发展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传  相似文献   

18.
孙保营 《新闻爱好者》2021,(1):后插11-后插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深入挖掘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围绕新疆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来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胡杨精神",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新疆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性文化的国度,传统诗词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诗性文化影响力非同凡响。而诗词学习无论对国内学生还是国外汉语学习者而言都是感受中国诗性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充分体现出诗词教育的使命和深远意义。鉴于此,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应当树立诗词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诗教传统;由浅入深逐级增加诗词数量,提高诗词感性认知能力;以史为纲,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诗史意识;重视跨文化特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海外风情主题的传统诗词;同时配备诗词相关视频、音频材料,培养汉语诗性感悟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